馬麗亞
摘 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擴展普及,教育行業的發展已逐漸融入了產業化方向,并呈現不斷加深的趨勢。教育產業化自提出開始即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因其經濟色彩與教育本身的公益性特質,在爭議與輿論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產業化教育至今仍是教育界炙手可熱的話題。本文結合多方面多角度的剖析教育產業化本身,來探尋此問題的性質與實施。
關鍵詞:教育;產業化;市場經濟;宏觀調控
教育產業化正式出現是在1999年6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由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提出。教育產業化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產業,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對經濟發展具有長遠推動作用;通過教育投入,可拉動教育經濟增長,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功能和特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教育自身的發展,教育產業化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已經并正在我國教育理論的研究與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關于教育產業化的屬性與內涵
對于教育產業化的意見分歧,主要基于一個必要前提:教育是否可劃分到產業范疇;明晰教育的性質,是探討此問題的基本出發點。而教育產業化意味著什么,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教育產業化的內涵,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一)教育是事業還是產業
首先來了解事業和產業的辨析。事業是指具有明確目標和一定規模、系統而對社會發展有較大影響的活動和工作;產業是指同類企業、事業的總和,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產物。而教育作為處于灰色地帶的特殊產業,具有多重的社會功能,它是社會有機體的構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滿足著政治以及文化的功能,但總體來看,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公益性和公平性的基礎產業部門。
(二)教育產業化的內涵
教育具有產業屬性,意味著教育需要也必須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相協調,在保持其本身公益性的前提之下納入產品分配與交換的市場,由此也興起了教育經濟學。公共產品理論對教育產品屬性的合理界定為教育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教育經濟學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成本采集問題。因此,遵循著教育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而發展的教育產業化,按照產業發展積聚和擴張的路徑,不斷豐富著自身內涵。
二.教育產業化的目標
教育產業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商品化,它保留教育的公益性,同時發展為具有經濟功能和效益的產業,是產業性和公益性的統一。究教育產業化根本,其仍具有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全面整體性發展,但教育的發展受到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影響和引導是無可避免的,因此滿足社會發展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為人才市場提供強大的后備資源和具有高效輸送能力,將二者有機緊密結合起來并融入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成為教育發展的不竭力量之源是教育產業化的最終目標和價值追求。
三.教育產業化的發展路徑和軌跡
(一)教育產業化的成因
教育產業化的出現與發展,與其時代背景有著一定聯系,教育成為產業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提出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模式下,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強調效率與價格的市場經濟理念影響著教育朝著產業化邁進。教育雖為公益性事業,面向人民群眾服務于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但客觀上講仍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而作為主觀承受的教育主體人類本身,在個體之間同樣具有無可避免的生理功能及認識、接受水平的差異,針對不同的群眾,教育應當有所調整,而現行教育投入與產出的問題矛盾給予了教育產業化一個順勢增長的時機,教育產業化由此蓬勃孕育并逐步發展。
(二)教育產業化的投入實施
產業化的萌芽來自于政府的宏觀調控,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了“低重心”的教育發展戰略,改革了教育管理體制,特別是對基礎教育開始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地方各級政府成為籌措基礎教育經費的直接責任者。這種辦學體制改革,調動了地方政府辦教育的積極性,為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四.教育產業化的雙重影響
(一)教育產業化的積極影響
教育產業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間接的,一方面,教育作為長效型事業無法在短期內獲得資本上的膨脹,需要一定的社會運作時間和多方面協調磨合才可體現貨幣價值;一方面,產業鏈的客觀聯系的存在也是教育產業化產出見效的一個問題。但自教育產業化出現至今的經濟報告數據表明,教育的產業化,的確是從實處推動了GDP的增長,尤其是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后的價值產出和利益貢獻遠遠超出預期,而身為受益者的他們同樣也有一部分回到產業之中繼續增值并為其注入新鮮血液、提供實踐真知。其次,教育的產業化,擴大教育規模也有可能使教育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有助于解決就業問題。
(二)教育產業化的局限
教育對于個人而言具有著改善個人生存狀態和持續發展能力的作用,對于社會整體而言是促進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但教育產業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教育的公平性原則,出于社會階層狀況和個人經濟狀況的差異,社會群眾在面對教育產業化的過程中已呈現分化現象,有資本做支撐的家庭或個人往往享有更多提升教育水平的機會,而缺乏條件支持的個體手足無措,在校內的同等教育無法平衡差異,造成懸殊的惡性拉張。而另一個角度,產業是帶有目的性的具有經濟色彩的項目,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必定需要考慮經濟效益,而市場的激烈競爭更加催生了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經濟現象的滋生,部分企業片面追求教育的盈利性,不管不顧受教者本身的狀況,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五.教育產業化的未來對策
為實現教育產業化的最終目的,參與者的能動性調動是一大因素,而就目前情況來看,教育產業化過程中不缺市場,更不缺需求,但個體易受到主觀色彩的影響,因而政府的政策引領和宏觀調控顯得尤為重要。政府在教育產業化中必須承擔建立市場機制、調節市場失靈、維護社會公平、強化思想教育等重要責任。指出區別對待基礎教育和非基礎教育的重要意義,強調政府在教育產業化中的引導地位和作用。
而作為提供者和實施者的企業,擔負著提高教育產業化質量、完善教育產業化服務的責任,要杜絕利益至上的極端主義和資本為根的重金主義,避免行業亂象和惡性市場競爭,秉持企業理念,共同促進教育產業化的健康有效推進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