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中國“藏匯于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面做出了分析,認為藏匯于民有利于抑制通過膨脹,并使居民和企業共同分享外匯承擔外匯風險,有利于推進外匯自由化,但由于藏匯于民需要高度開放的金融市場,以及資金外流和熱錢涌入的風險,因此目前“藏匯于民”的可行性仍值得商榷。
關鍵詞:外匯儲備;藏匯于民
一、引言
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的發展,國家的官方儲備開始大幅度增加,截止到2019年7月末,我國外匯儲備31037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但過多的外匯儲備也會帶來一些問題,“藏匯于民”成為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二、“藏匯于民”的益處
1、“藏匯于民”使基礎貨幣的投放量減少,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巨額的外匯儲備會增加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但是若是以“藏富于民”為向導,企業和個人可以自由保留外匯儲備,則阻斷了外匯儲備與貨幣發行之間的關聯。一方面銀行外匯儲備不會增多,市場上人民幣流動減少,從而減少通貨膨,另一方便企業和個人減少兌換外匯的麻煩,方便企業和個人進行海外投資和生產等。
2、“藏匯于民”可以將國家外匯儲備的利益和風險進行轉嫁,使企業和居民共同分享外匯收益、承擔外匯風險。
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狀況就是外匯取得收益后,企業和居民真正享有的很有限,但是外匯虧損后歸根到底還是由全體企業和居民來承擔。并且由于一直實行“藏匯于國”的政策,當世界經濟格局惡化,以美元為首的外匯儲備大量貶值的時候,國家很容易陷入“騎虎難下”的境地。金融全球化的世界,不論全球經濟狀況如何,資金總是會流向最有利可圖的地方。若將外匯分散到企業和居民手中,企業和居民自己決定外匯的去向,可以發揮全國人民的智慧,自由支配支配外匯,同時自負盈虧。
3、“藏匯于民”可以分散投資目標,外匯“由整劃零”,避免國家大額外匯投資造成的“買什么,什么貴”的局面。
不論是國家持有外匯還是企業和居民持有外匯,都要在保證其安全性的前提下獲得收益,因此持有的外匯需要一個投資出口。建議最多的就是購買國外高新技術產品,或者購買戰略性資源如石油、礦產等等,然而發達國家一方面在這高新基礎出口方面限制極多,另一方面只要涉及到資源,各個國家都會嚴把國門,制度限制極多。同時國家若是急于集中大量外匯購買,容易導致技術和資源擁有國借機抬價,大量資金的涌入也容易導致“買什么,什么貴”,造成大量的外匯浪費。
4、“藏匯于民”有利于加強資金靈活運用,促使拓寬外匯投資領域,加強外匯市場的建設,推進金融自由化。
企業和居民擁有外匯最主要的目的是享有其收益,這就要求有足夠的投資渠道。然而目前中國的外匯投資較多,企業和居民對外投資的渠道有限。中國的金融信貸很多,金融的擴張程度逐步擴大,但是在金融工具的運用和金融機構的設置方面,各種限制條件多。實行“藏匯于民”必然要求足夠金融自由化,足夠的外匯投資渠道,從而能夠返向促使中國對這些方面的建設和完善。
“藏匯于民”,不僅可以減少政府在基礎貨幣上的投放量,進而降低通貨膨脹率,還可以分散和降低國家承擔的匯率風險,而且可以增加對外投資的目標、拓寬對外投資渠道,從而對金融市場和外匯市場的開放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中國實行政府誘導型“藏匯于民”的困難性
1、放任自由式“藏匯于民”存在的種種困難
對于長期藏匯于國的經濟政策來講,“藏匯于民”并非能夠一蹴而就。長期積累起來的巨額外匯儲備所造成的后果并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化掉。從2006年央行在第二屆金融專家年會上首次提出“藏匯于民”這一概念到目前為止,藏匯于民的概念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但現實中實際情況不容樂觀。
現實生活中,“藏匯于民”不是簡單地將外匯儲備分給廣大的人民群眾。事實上,在將巨額的外匯儲備逐漸的“藏匯于民”的過程中,也有著很多困難。
2、在民間持有外匯的同時,也要有高度開放的金融市場與之相匹配。
若想要民間持有外匯,以實現“藏匯于民”的根本目標,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是金融市場的開放,外匯管制的放寬。而現階段,中國外匯管制較嚴,外匯投資渠道少,投資領域投資品種少,避險工具少。
同時,長期以來的藏匯于國的政策使得中國的外匯投資渠道少,且主要的外匯儲備用于購買信用評級高的發達國家債券。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和居民的外匯投資意識淡薄,外匯投資能力有限,外匯投資經驗不足。在中國國內,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的外匯投資渠道不僅數量少,并且還受到嚴格的限制,這也在客觀上限制了“藏匯于民”的發展。
3、過快和過度放松外匯管制可能引起大量資金外流,尤其是部分非法獲得的資金。
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藏匯于民”,就必須放松外匯管制,擴大金融投資領域,但過快和過度的放松外匯管制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確實方便了中國企業和居民進行海外生產和海外投資,能夠將外匯進行更好的利用;另一方面,少數人也能夠因為外匯管制的放松而使自己非法獲得的資金能夠大量外逃,引起中國資本的流失。同時,由于缺少必要的監管措施,以及中國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可能會使得部分出口企業會隱瞞自己的實際外貿出口收入,而將大量的外匯收入直接存入海外賬戶,從而達到逃稅的目的。因此,在缺少相關的監管措施情況下,過快和過度的放松外匯管制可能會帶來中國資本的大量流失。
4、過快和過度放松外匯管制可能引起國際熱錢的大量涌入,使得中國資本市場受到國際資本的沖擊而變得不穩定。
缺少必要的監管措施不僅會讓中國的資本流出,同樣也會使得國際的資本大量流入。目前,人民幣升值意愿日趨強烈,升值趨勢明顯,在此情況下,貿然的放松外匯管制將會給國際游資一個信號:即國際“熱錢”大量涌入中國進行資本投機的時機到了。這些國際熱錢并非實體經濟上的投資,它們往往帶有逐利的性質,熱錢的流入將進一步帶動人民幣的升值,進而加深中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在人民幣尚未成為區域性乃至世界性貨幣的當下,這樣的后果將會使得中國的實體經濟受到劇烈的沖擊,中國的外匯市場受到國際金融巨頭們的擾亂。最嚴重的情況將是中國進入一個長期滯漲乃至經濟衰退的周期。若如此,當初“藏匯于民”的政策將會讓中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參考文獻
[1]鄭基超,劉晴.藏匯于民的必要性及路性選擇[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8(2):41-43.
[2]謝亞軒.中國真的可以藏匯于民嗎?[J].銀行家,2017(2):50-53
作者簡介:
李暢(1990-),女,湖南常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