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忠



摘 要: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重要的法國作曲家之一,德彪西在聲樂領域建樹頗豐。他一生共創作了50多首法國藝術歌曲(正式公開發表)。但在歌劇作品方面,德彪西一生僅創作完成了一部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正是這唯一的歌劇讓德彪西成為了20世紀初“印象主義”歌劇的鼻祖,對20世紀的法國歌劇乃至歐洲歌劇都有深遠影響。本文通過研究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聲樂特性,來探索20世紀初期法國印象主義歌劇的發展特點。
關鍵詞:德彪西;印象主義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聲樂特性
法國歌劇在歐洲歌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比意大利歌劇的產生晚了70多年。1673年,法籍意大利作曲家呂利(Jean-Baptiste Lully)創作的《卡德摩斯與赫耳彌俄涅(Cadmus et Hermione)》是法國歌劇史上第一部抒情悲劇(Tragédie lyrique)。法國抒情悲劇在17-18世紀達到頂峰,以呂利、拉莫、格魯克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為標志。18世紀中期,法國開始盛行喜歌劇(Opéra-Comique),用“對白”代替宣敘調。1752年,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村占卜者(Le Devin du Village)》首演于路易十五的宮廷,由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創作。19世紀上半葉法國出現了與喜歌劇對立的大歌劇(Grand Opéra),經典代表作阿萊維(Jacques-Francois Halevy)的《猶太女(La Juive)》。整個19世紀法國成為了歐洲繁榮的歌劇中心:古諾(Charles Gounod)的《浮士德(Faust)》、托馬斯(Ambroise Thomas)的《哈姆雷特(Hamlet)》、比才(Georges Bizet)的《卡門(Carmen)》、馬斯涅(Jules Massenet)的《維特(Werther)》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經典代表作。
1902年4月30日,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在法國巴黎喜歌劇院世界首演并獲得巨大成功。當時的法國正是“大歌劇”統率舞臺的時候,人們都追捧著瓦格納等作曲家的作品,德彪西標新立異,創作出了一種新的歌劇流派——印象主義歌劇。這部歌劇影響了20世紀前15年,波及了幾乎全世界,成為了20世紀早期最重要的一部法國歌劇。一百多年后,由我國著名戲劇導演易立明發起,由上海大劇院與北京新蟬戲劇中心聯合制作,并由著名指揮家湯沐海執棒上海愛樂樂團,于2016年9月8日在上海大劇院大劇場成功完成了《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中國首演。
一、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簡介
根據比利時劇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的同名話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德彪西耗時十年(1893-1902)創作和修改了這部五幕十五場、約3小時的歌劇作品。德彪西稱之為“抒情戲?。―rame lyrique)”。評論界對這部歌劇的評價是“這是一部十分令人驚奇的精妙作品”[1],“寫出了美麗得令人吃驚的半朗誦調的音樂”[2]。
歌劇講述了中世紀封建時代的阿萊蒙特王國(虛構),戈洛(Golaud)王子在樹林里面救了一位迷路的女子梅麗桑德(Mélisande),在兩人結婚之后,王子把她帶到了他祖父阿凱爾(Arkel)國王的城堡中。在認識了戈洛王子同父異母的弟弟佩利亞斯(Pelléas)之后,梅麗桑德逐漸對佩利亞斯產生了情愫。戈洛對此心生嫉妒并嘗盡一切方法試圖找到他們兩關系的“真相”,甚至逼迫他自己的孩子伊尼奧爾(Yniold)來監視他們。佩利亞斯在決定離開城堡前約梅麗桑德見了最后一面,兩人坦承了對彼此的愛慕。此時在暗處偷聽的戈洛難以抑制心中的怒火沖出來將佩利亞斯殺死。梅麗桑德在此后不久生下了一個女兒便也去世了,臨死前戈洛始終還在祈求梅麗桑德告訴他所謂的“真相”。這是一個典型的三角戀悲劇故事。
二、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的聲樂特性
(一)極少地運用烘托氣氛的合唱以及多重動作同時進展的重唱。這與以往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莫扎特、威爾第等作曲家的歌劇中,歌劇重唱與合唱都已經發展到了很成熟的地步。在歌劇聲樂作品中,重唱、合唱是僅次于詠嘆調的重要聲樂演唱形式。長達3小時左右的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中僅出現一次幕后合唱片段(約1分鐘)和一個二重唱片段(約2分鐘)。所以全劇基本上以獨唱和對唱的形式完成的。
第一幕第三場佩利亞斯出場初見梅麗桑德時,在海邊看到遠處有一艘船出航去了,此時出現了全劇唯一一小段合唱由女低、男高和男低三個聲部構成,由合唱團站在幕后完成的。合唱片段前后總計僅僅12小節,合唱部分的歌詞僅僅是模仿水手升起船帆時的語氣詞“Hoé”。
第四幕第四場佩利亞斯見梅麗桑德最后一面,當他們發現戈洛正在暗處偷聽他們,佩利亞斯讓梅麗桑德先離開,他來攔住戈洛。但梅麗桑德卻說倒不如被他殺死。最后兩人瘋狂親吻的時候出現了全劇唯一的并不復雜的“二重唱”片段。
(二)摒棄了傳統意義上朗誦型的宣敘調、炫技型的詠嘆調,并且音樂和歌詞都沒有反復的現象。所以這部歌劇聽不到界限分明的聲樂段落,更多的是“詠唱式(同音反復)”、“對話式(對唱形式)”的詠嘆調。
1.聲樂部分在旋律方面的特點:詠唱式(同音反復)的運用。對于習慣了意大利傳統歌劇的欣賞者而言,第一次欣賞這部歌劇會有點“聽不下去”,聽完整部歌劇你也記不住一段清晰的旋律片段。因為全劇沒有特征性的歌唱旋律。全劇的聲樂部分基本上都是詠唱式(同音反復),旋律線條幾乎已經回歸到了歌劇起源時的簡單自由的詠唱方式。但是這種“低音吟唱”寫作手法也充分地挖掘了人聲抑揚頓挫的聲音特性,當歌唱旋律“極其簡單”的情況下,如何唱出優美的聲樂線條,如何繼續讓歌聲從舞臺穿過樂池傳到歌劇院最后一排觀眾的耳朵里,這對20世紀的歌劇演唱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咬字吐字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