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忠玉 曲寶萍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當下,將信息技術與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有效融合成為主要趨勢,吸引住大眾的目光。通過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引入到傳統的中小學學科教學課堂中,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涵,可以令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其發生本質的改變。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小學學科課堂;有效融合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基礎教育的信息化取得了飛躍式的前進。如今,全國中小學互聯網的接入率以達94%,多媒體教室比例大于80%,每百名學生大約占有12臺計算機。很多省市出于實際教學需求的考量,建設了城域教育網,一些東部地區已經啟動教育無限城域網、校園網和“智慧校園”的建設試點。這都使得先進的信息技術引入到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有了實現的可能。先進的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的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的桎梏,使課堂教學的過程更加活躍、教學的內涵更加豐富、教學方式更加多樣,中小學學科教學課堂更加具體、生動和立體,讓中小學生在仿真的情境和海量的信息中體悟并吸收,能有效的提升中小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獲得較好的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的成效。
一、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課堂教學融合,巧設課堂情景
課堂情景教學有兩個主要的作用:陶冶功能和啟迪功能[1]。300多年以前,捷克有個教育家稱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闡述體現了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中存在著一個重要的規律:直接的觀察可以使令人難以理解的知識更加具體化,幫助學生獲得感性的知識。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引入情景教學法可使中小學學生置身到特定的場景中,通過生動而特定的呈現,第一,使中小學學生從形象化的感知中進入抽象而理性的頓悟中去;第二,激發中小學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有意識的自發的進行學習。巧設教學情景的途徑大約有6種,具體可分為日常展示、物品擺放、圖片展現、樂曲襯托、親自體會和語言講解情境。
先進的信息技術使得中小學學科教學引入情景教學的方法成為可能。例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習《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一課,可以播放事先從網絡上下載的10歲女孩煤氣中毒事件,由于家長有緊急事務外出,女孩在門窗封鎖嚴實的家中午休,線路老化導致煤氣泄漏,女孩已被緊急送往救醫途中。學生通過對該視頻的觀看,可以直觀的了解到二氧化碳的一些特征,并帶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使課堂教學更加富有成效。
二、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課堂教學融合,整合學科資源
有關研究表明,記憶是由多重內容構成。一般包括讀、聽、看和說等[2]。通常人們可以記住10%讀到的內容,20%聽到的內容,30%看到的內容,50%自己聽到和看到的內容以及70%自身參與交流的內容。這說明中小學學科教學要通過多種形式來整合學科資源,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如多種圖片、視覺動畫、豐富聲音、各類圖像等多媒體表現形式,讓中小學學生的感官神經在課堂中受到強烈的刺激,由于數學的抽象化和化學的復雜性,使得此種方法在小學數學和初中化學方面的應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學成果。
先進的信息技術使得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整合網絡海量信息資源、助力中小學學科教學成為可能[3]。例如,在小學數學《圓柱》一課的教學中,為了使小學生更清楚的了解圓柱體積的公式,并形象理解其推導的全過程。教師可應用相關多媒體課程軟件,利用視覺動畫的分切和組合效果,第一步,將整個圓柱從底部均勻分切成16個小部分;第二步,再用視覺動畫進行拼接,形成了不大規則的長方體;最后,小學生通過動畫的生動展示效果,可以理解到原來圓柱就是一個長方體。指引小學生從對長方體的觀察中,理解其與圓柱的長、寬、高的聯系,順利的推導出公式。應用多媒體課程軟件的強大功能,將難懂的數學教學疑難問題化抽象為直觀,使學生的空間感大為增強,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課堂教學融合,引發學生熱情
人們常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一改過去傳統的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把學生作為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的中心,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與中小學學科教學相融合,引發中小學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之可以產生長久學習的內部驅力。這就需要教師做到3點,第一,擁有開放的心胸。第二,改變舊的教學方式。第三,擁有過硬的專業能力。擁有開放的心胸可以使中小學教師不畫地為牢,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這不僅有利于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還有利于教師理解新生代的別樣觀念,有利于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對教師的教學也有了新的標準,希望其能改變舊有的教學方式,推陳出新,跟上新形勢。另外,教師只有擁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熟練自如的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使其為課堂教學更好的服務。
先進的信息技術可以使得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的氣氛更加活躍,更能調動中小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例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在《分子與原子》一課中,初中生對分子與原子的概念缺乏直觀的認識,想象力又受限制,因此對此課學習的難度加大。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實現化學反應全過程的模擬實驗,使初中生能直觀的理解分子拆分和組合的全程,使初中生加深對化學基礎知識的了解。例如,在小學數學《時間的計算》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錄制一段視頻,具體內容是:周末,一位小朋友從早上8點起床,和父母外出參觀動物園,中午十二點的時候吃午飯,到晚上8點入睡,這段視頻貼近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小學生能把握準確的時間節點,并應用到上節課所學的概念,興趣濃厚的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四、結束語
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傳統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插上了助力前進的風帆,輔助學科教學取得良好的成效。信息技術與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的融合,給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注入新風,可以更好地解決中小學教學課堂中出現的難題,使中小學學生對學習產生持久而日漸加深的熱情,可以更好的實現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陳美蘭.有效融合提升課質——淺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融合[J].新課程(中),2017(10):52-52.
[2]陳晶.新課改背景下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導刊,2016(9):124-125.
[3]孔慶紅.例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學科教學融合的有效性[J].中外交流,2017(21).
[4]羅樸建.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6(9):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