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業態的強勢凸起,讓曾經“呼風喚雨”的廣播新聞舉步維艱,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一嚴峻形勢,逼迫著廣播新聞攻防結合,作出必要的應對和改變。其中,做好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則是應有之義。
關鍵詞:廣播新聞;新媒體;融合;有效性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噴涌,新媒體業態繁衍生息,以一發而不可收之勢不斷“蠶食”著傳統主流媒體的領地。就廣播新聞而言,無論是傳播手段、理念、功效,還是受眾規模、影響深度和廣度都呈現出弱化、萎縮、蛻化的態勢,在業內引發了深層次的思考。據此,廣播媒體從業者從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沖擊與影響的大背景下審視突圍之方,將切入口放在“融”與“合”上,借力、借勢新媒體,最大程度地放大廣播新聞自身優勢,繼而實現了和新媒體的“共存共榮”、融合發展。
一、廣播新聞融合新媒體的必要性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等傳統主流媒體劣勢漸次顯現,呈現出諸多的“不適應”。然而,其新聞傳遞的快捷性、新聞生產的低成本、傳播平臺的多元化等優勢依然牢穩的“站”在那里,并沒因新媒體的沖擊而消失。單就傳播性能而言,新媒體平臺多、傳播快、影響廣等讓廣播新聞不可小覷,卻掩蓋不了自身在內容生產方面的非專業、非主流,至少在短期內還難以同廣播新聞相抗衡。廣播新聞“賣”的是內容生產,新媒體“賺”的是傳播平臺輸,強大的“互補性”使二者在融合上存在著可能。事實上,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往往借助門戶網站和新媒體平臺獲悉海量的新聞資訊,借助廣播新聞等傳統主流媒體獲悉翔實的新聞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媒體是新媒體的基礎,新媒體是傳統媒體的延伸。
與新媒體相比,廣播新聞還有一個無法替代的“法寶”,就是其媒體接收形態的便捷性。這種便捷性既表現在時間上的“隨時”,又表現在空間上的“隨地”。尤其是近年來車載廣播的浸潤式發展,廣播新聞接收的實時性、便捷性更是表現到了極致,讓受眾第一時間原汁原味地獲取新聞信息。而廣播新聞的這種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吻合了新媒體特性的內在需求,在客觀上構造了二者互相跨越、彼此互補的發展空間,讓廣播新聞和新媒體實現深度融合成為一種可能、一種趨勢。
再者,從社會責任層面而言,廣播新聞依據自身主流媒體的地位,必須不遺余力地扛起責任,破除舊有的桎梏和模式,實行“開門辦廣播”,善于運用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理念對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全程把握、審慎思辨、深度甄別、確定立場、從容應對。若此,廣播新聞應該明晰公共性、服務性的定位,堅持新聞立臺,突出新聞資訊主題角色,鍛造新聞的即時、貼近和評述,多方突破,綜合發力,以應有的客觀性、權威性和可信性贏得受眾的認可和信賴,和新媒體一同肩負起引導輿論的使命。
二、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的融合之方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應當力誡“潔身自好”心理,主動融合,實現“共存共榮”成為一種必然。近年來,許昌廣播電視臺積極順應這種潮流,所屬廣播新聞欄目均開展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許多可借鑒性的經驗。比如,新聞廣播在優化新聞節目設置、加大新聞資訊推送的基礎上,利用開設的新浪微電臺、APP平臺等新媒體矩陣拓寬新聞推送渠道,二者交相呼應,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默契。
著眼自身優勢和新媒體融合。新媒體的爆發式增長,給廣播新聞帶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變化,比如廣播新聞生產和廣播新聞內容的生產方式等。除此之外,還有廣播新聞面向的受眾也早已大不同。新媒體條件下,受眾早已不僅僅是廣播新聞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是消費者、生產者、提供者的混合體。對此,廣播新聞不是全面出擊,和新媒體拼咨詢、拼平臺、拼時效,而是牢牢把握著在內容生產方面的專業性、高端性、權威性,用有深度、有高度、有觀點的新聞內容去贏得受眾,增大對受眾的粘合力,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公信力和傳播力。許昌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評論性節目《廣播新聞眼》時刻追蹤網絡輿論熱點,配以接地氣的新聞內容、權威性的新聞評述,構建起高端大氣、穿透力強的新聞內容,再借助新媒體矩陣的多元化傳播,提高了影響力,被受眾譽為“有思想的廣播欄目”。
借力新媒體優勢實現融合。新媒體的優勢無須贅述。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廣播新聞應當實施“拿來主義”,借勢而為,化新媒體優勢“為我所用”,揚長避短,實現傳播優勢最大化。今年來,許昌廣播電視臺所屬廣播新聞欄目紛紛構建了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矩陣,有效激活新媒體平臺潛能,助推廣播新聞“傳統而不落后”、“主流而不脫節”,以嶄新的姿態融入競爭白熱化的輿論場,讓廣大受眾“眼前一亮”。例如,新聞廣播利用新開設的“許昌新聞”APP,在強化和受眾的互動上大膽試驗,克服了以往利用信件、電話等互通有無的局限性,將其打造成了一個即時、高效、便捷的溝通試驗場。借助這個溝通試驗場,第一時間預測受眾的關注所在,第一時間把控受眾的所思所想,第一時間獲悉受眾的信息反饋,從而在新聞采集上做到心中有數,在新聞推送上做到有的放矢,在新聞追蹤上做到適時修正,在新聞反饋中做到全程認知,增強了廣播新聞的影響力。除此之外,還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新媒體應用特勢打造復合型新聞,拓展了報道空間,實現了傳播效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下,廣播新聞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沒有喪失。當務之急,是要清醒認識廣播新聞所面臨的新形勢,清醒認識新媒體帶來的各種影響,主動修正發展思路,創新理念,和新媒體實施深度融合,讓優勢更優,弱勢變強,在媒體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呂立坤.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產業的發展與建設[J].中國傳媒科技,2017(01).
作者簡介:李夢曉(1988-),女,漢族,河南長葛人,本科,助理編輯,研究方向為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