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怡軍
歷史學科課堂精神文化是教師和學生在歷史課堂這一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在教與學的互動中進行接觸、交流、對話而構建的價值體系及行為方式。
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學科,歷史教學以其特有的靈魂——學科精神作為支撐點,無論是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還是千姿百態(tài)的教學方法,都源自于歷史學科本身的內在的學科精神。學生和教師的歷史學科精神的“喚醒”與“感染”同樣不可或缺,這是一場漫長且艱苦的修煉之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科精神貫穿始終。
一、讓學生成為歷史的參與者、認識者和感悟者,培養(yǎng)課堂精神文化中的學生精神
歷史學科應培養(yǎng)的學生精神除了與其它學科課堂共同的如:主動求知精神、積極進取精神、善于探究精神、團結協(xié)作精神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人文精神、尊重包容精神、質疑反思精神,以史為鑒精神等。培養(yǎng)歷史課堂精神文化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科精神
在歷史課堂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精神,學生通過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實現(xiàn)學習目標,獲得所期望的學習效果,從而體現(xiàn)學科教學特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又彰顯了教師的民主平等精神。在課堂上,一是要給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二是要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三是要從學生的視角理解學生,鼓勵學生追求與自己相適應的目標,讓學生學會選擇、判斷、決策、執(zhí)行和反思,實現(xiàn)個性化成長,為其終生學習、成長和發(fā)展奠基。如學習張騫通西域這一知識點,學生要解決①指明西域在地圖上的所在位置。②歸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結果。③思考我們從張騫身上學到了什么精神。④結合西漢史實,批判新疆分裂勢力的倒行逆施。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將話語權還給學生
學生在學習新的歷史知識后,還要能夠運用自己的理解,準確清晰地將所學知識活學活用起來,能夠系統(tǒng)地歸納和概括要點,通過展示交流,辯論互動,真正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如學習宋代的社會生活,讓學生穿越時光隧道來到宋朝,以不同的身份享有不同的吃穿住行等生活方式,通過穿越時空的方式親身感知、理解歷史,從而逐漸生成理性的歷史認識。
(三)將探究權還給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經歷猜測、驗證、解釋、應用等一系列學生活動,最終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收獲自信,不斷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教師要有意識地讓部分學生展示所生成的普遍性和關鍵性的問題,并且引領全體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在追問、質疑中實現(xiàn)拓展和提升。如學習清朝的閉關鎖國,讓學生交流探討對比盛唐,聚焦清朝,感知“開放興國,閉關誤國”的道理,從世界地位角度歸納:唐朝開明外交,樹立領先大國形象;清朝閉關鎖國,導致國家衰敗落伍;當今改革開放,大國和平崛起,由此我們應堅定不移地擁護今天黨的開放政策。
二、重塑教師角色
(一)課堂組織教學
教師要不斷地還權、放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且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的過程中進行恰如其分的點撥和引導,完成“點燃、點撥、點化”的使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教所當教”,既要正確處理知識“講授點”與“自學點”的關系,當講則講,講在要害處;不當講則不講,只需在學生迷惑處、容易出錯處、企及不到處,適時地加以點撥和指導。在課堂上,教師更應該具有人文寬容精神、民主平等精神、科學求真精神、信念守衛(wèi)精神、知行合一精神、博學多思精神。對待課堂上學生的不同問答,要理性對待,不能輕易完全否定,如學習抗日戰(zhàn)爭中日本投降及當今中日關系,有同學說中國應再給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或聯(lián)合俄羅斯打日本,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理性對待當今世界局勢,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珍愛和平。
(二)課后反思的重要性
歷史學科學習的最高素養(yǎng)是以史為鑒,學以致用,要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從內心達到“知、行、意”的完美結合。反思是為了更好地進步,也是考量教師能否成熟駕馭歷史教學的重要途徑。從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yǎng),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法指導和學習過程的調控,最后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升華,都要一步步探究,改正存在的不完善之處,最終實現(xiàn)一個高度的跨越。
三、通過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重建歷史學科課堂的精神文化
在歷史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始終堅持以學科精神建設為核心,著力培養(yǎng)歷史課堂的學生精神、教師精神。
1.“目標導向”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勇于探究精神,彰顯教師的遵從課標精神。
2.“激趣導入”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求知精神,彰顯教師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
3.“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彰顯教師的民主平等精神。
4.“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彰顯教師的人文科學精神。
5.“反饋補救”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樂學好學精神,彰顯教師的敬業(yè)樂業(yè)精神。
6.“課堂延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反思精神,彰顯教師的博學多思精神。
喚醒歷史學科精神,綻放學生生命激情,僅僅是一個好的開端。但正如有人所言:“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我們堅信:有人方能成事,有心方能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