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鵬
摘要: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批準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簡稱文旅部)。同年12月10日,文旅部部長雒樹剛在2018旅游集團發展論壇指出,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以來,明確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至此,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理念普及形成了全新的文旅融合時代背景。如何促使文化與旅游全面融合并快速發展,是國內專家學者需要慎重考慮的命題。本文以山東省旅游業發展現狀為例,重點分析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開展文化旅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優勢,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發展文化旅游中出現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以供廣大學者參考借鑒。
關鍵詞:文旅融合;文化旅游;優勢;策略
一、我國文化旅游概述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文化旅游的形式早已有之,但是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是近年來才被業界學者提出并開展研究的。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旅游有效地結合了文化事業與旅游產業,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綜合產業,為旅游者提供了全新的娛樂休閑體驗。旅游市場需以景區資源為基礎,將文化要素貫穿于旅客的旅游活動全過程,從而達到旅游景點外在景觀與內在文化的完美統一。在增強景區旅游軟實力的同時,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突出彰顯文化影響力[1]。
(二)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
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看起來相似,實際上不管從內涵還是外延上都有嚴格的差異,不屬于同種事物。文化旅游是旅游中的一種形式,而旅游文化屬于文化的范圍,是文化的一個分支。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同屬于偏正詞語,二者在發展中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文化的發展可以提供旅游以內容支持,進一步推動旅游文化向前發展;旅游的發展又能反作用于文化,滿足旅客在景區的不同文化需求。一定意義上講,文化旅游是分支、旅游文化是主干;文化旅游是一種產品,是側重文化推廣的一種旅游形式。
(三)國內文化旅游現狀分析
中國歷史發展中歷來以文化為中心,旅游歷史也不例外的表現為文化中心觀。自然風光和文化活動在旅游過程中是互相穿插相互交融的。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旅游發展的歷史就是文化演變的歷史,旅游與文化在發展中交疊而互動,旅游本身就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交流活動。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廣大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利用節假日出門旅行的方式進行娛樂休閑活動,旅游觀念也不再是簡單的“我去過”,而是向休閑、體驗、深度文化游轉變。
面對突如其來的文化旅游大潮,我國旅游市場表現出積極的反饋態度。然而巨大的市場叫人感到明顯的準備不足:具備特色的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不足,無法刺激旅客的消費欲望進而形成購買行為;旅游線路結構單一,叫人難有再次重游的意念;旅游景點同質化嚴重,無法讓人有“此處非彼處”的感覺;相關法律不健全,出現問題無據可循、無法可依,出現的種種問題降低了國內消費者旅游的積極性,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
二、山東打造文化旅游的優勢
(一)文化資源優勢
山東省有著悠久的文明史,是中國乃至亞洲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人類在齊魯大地活動的歷史最早出現在40萬年前的遠古時代。考古工作者在山東境內發現大量的歷史遺跡證明了山東省史前人類文明的存在及高度。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齊魯文化,都以其高度發達的文明成果而聞名于世。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東更是成為人文鼎盛、學術爭鳴的思想文化中心。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荀子、經濟學家鄭玄、軍事家孫武等古圣先賢都出自山東。他們的思想、理論和學術成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一部分成果至今仍對我國現代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地理資源優勢
山東省位于東經114度19分-122度43分、北緯34度22分-38度23分。山東省總面積15.78萬平方千米,水域面積 約2100平方千米,沿海灘涂面積約3000平方千米,是中國重要的沿海省份之一。大陸地理環境復雜,包含山地、平原、丘陵、洼地、湖沼等各種地形地貌。山東省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1℃~14℃,年平均降水量550~95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山東省地廣人多,物產豐富,四季風光皆有不同,十分利于發展旅游產業。
據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2018年山東省共有星級旅游飯店637家,A級旅游景區1275家,旅行社2303家,新獲國家評定5星級旅游飯店2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家。省級以上旅游度假區46家,省級旅游強鄉鎮527個,省級旅游特色村1180個。全域旅游集散和咨詢服務中心286處,跨界融合新業態旅游項目687個[2]。足見山東省旅游市場發展迅速、規模巨大、發展潛力無限。
(三)經濟環境優勢
山東省是一個經濟大省,各項經濟主要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根據統計:我國去年 GDP(國民生產總值)約達90萬億元[3];山東省生產總值(GDP)達到7646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4%。旅游消費總額10461.2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國內游客消費增長13.8%,入境游客消費增長6.0%[4]。全域旅游得到蓬勃發展。持續穩定向好的國家經濟大環境為山東省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注入了穩定的消費能力與市場活力。
三、發展文化旅游的策略分析
(一)發揮地緣優勢,展示區域特色
面對文化旅游的廣大市場和巨額利潤,旅游業存在嚴重的“跟風”現象,各地旅游企業打起文化旅游牌,其中大多數是效仿國內外已有的或成熟或不成熟做法,忽視針對自身特點出新出彩,導致景點建設毫無特色。
旅游,它更像是一種儀式,若將其文化融入到旅游業中形成文化旅游,這是一個旅游者離開居住地前往旅游地去欣賞、閱歷、滿足和體驗不一樣的文化好奇過程[5]。所以發展文化旅游必須建立在區域優勢基礎上,發揮品牌特色,全面整合區域地理、歷史、人文資源,努力打造特色旅游景區。打造差異化文化旅游才是促使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二)部門間協同合作,構建文旅融合服務平臺
文化旅游事業的順利發展需要得到產業鏈條上所有相關部門的共同配合、協同工作。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下,需要調整政府、企業、市場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文化職能部門與旅游企業需要從多角度全方位加強合作,著力打造文旅結合背景下的新型文化旅游綜合服務平臺。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打造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6]?!笔郎先f事萬物,人是最可寶貴的,一切成果都是人做出來的,打造文化旅游產業也不例外。文化旅游發展需要既有文化事業基礎又了解旅游行業規則的復合型人才,這是文化事業能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條件。山東省專門成立了山東旅游專家委員會等專家團隊,負責考察培訓旅游方面的專門人才,大力推進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風氣,全面提高了旅游行業從業者的整體素質。
(四)優化旅游環境,健全法律制度,提升服務質量
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文化活動,已經不局限于獲得視聽享受的觀光游層面上,而且更要滿足旅客知識的增長需求。自然景觀、歷史遺留、民族習俗及其優質的服務精神,因此而獲得的文化認同,都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
文化旅游屬于第三產業里面的服務業。優質的旅游環境和服務水平從很大層面決定著旅客的消費行為和旅游體驗。2007年山東省斥巨資打造的旅游品牌是“好客山東”。該區域旅游品牌2015年市值已達到200億元[7]。為了成就“好客山東”這個行業品牌,山東省專門制定實施了《好客山東旅游服務標準》,進一步提升了旅游行業服務質量,規范了旅游市場秩序,優化了景區服務環境。
四、結語
文化旅游作為一種時尚的旅游形式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為了保證文化旅游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需要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協同工作。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既能使人們在旅行中加強文化自信又能拉動內需、推高消費、帶動經濟發展,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
參考文獻:
[1]韓雪.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創新策略研究[J].新西部學刊,2019(12):131-133.
[2]山東省統計局.《2018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國家統計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4]山東省統計局.《2018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5]余成斌,丁克.高校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與旅游扶貧的關系研究[J].貴圖學苑,2019 (02):32-35.
[6]習近平.2018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講話.
[7]四川日報.山東:“好客山東”品牌價值200億鄉村游勢頭強勁[N]. 2015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