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興



摘要:在中國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大目標下,提高制造業水平已成為一項重要工作。要提高制造業水平就必須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本文從開放式創新視角研究了重慶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并以企業吸收能力為中介研究了影響產業轉型升級的因素,在實證研究中得出要實現重慶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就必須實現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變,要不斷提高制造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新知識吸收能力。
關鍵詞:開放式創新;轉型升級;制造業
引言
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世界經濟遭受重創,一些主要發達工業化國家為尋找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出路,重新重視制造業發展。德國于2013 年出臺的“工業4.0戰略”最具代表性,被認為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為適應國際制造業發展的浪潮,我國于2015年5月印發《中國制造2025》,以此作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新目標,全面提高我國制造業的質量和水平,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中的階位,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評價
開放式創新是指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通過與外部組織的廣泛合作,整合內外部創新資源進而提高創新效率與效益的一類創新模式。Chesbrough(2003)最早從企業層面對開放式創新進行了界定,將開放式創新定義為創新資源跨越組織邊界的流動,有價值的創意可以從企業外部或內部獲得,內部技術的商業化路徑也可以從企業內部或外部進行。后來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這一概念的外延范圍。
隨著對開放式創新理解的不斷深入,在開放式創新過程的劃分上也產生了不同的觀點,可主要分為兩過程論和三過程論。兩過程論的觀點分別從輸入和輸出的角度對開放式創新的過程進行劃分,三過程論在兩過程論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過程,可是在具體的分類準則上卻存在不同的觀點。Huang和Rice提出3 個關鍵組成部分:通過廣泛的內外渠道獲取知識;通過多種內外途徑開發有效的占有策略;開發企業識別、吸收、利用外部專有知識并將它們成功地整合到內部知識庫。Cohen和Levinthal(1990)最先提出吸收能力的概念,認為吸收能力是指企業對外部知識搜索、獲取、消化并最終應用于商業目的的能力。Zahra和George(2002)將吸收能力看做是企業的一種動態能力。他們認為吸收能力就是組織通過對知識的獲取、消化、整合和利用,從而發展組織動態能力的一系列組織慣例與過程。他們根據對競爭優勢作用的不同,把吸收能力分成潛在吸收能力和實際吸收能力兩種。實際吸收能力是指企業獲得并利用外部知識的能力,通過人力、財務、設備等內部投入形成。潛在吸收能力是指企業識別、獲取、吸收外部知識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組織能力。Zahra和George認為潛在吸收能力會正向影響資源配置的靈活性。潛在吸收能力越強,企業擁有的外部創新網絡的廣度與深度水平越高,能夠聯接外部環境與企業內部研發的員工或團隊的能力也就越強,運用內外部資源的靈活性也就越高。
開放式創新的度量
在開放式創新的背景下,企業主要通過技術購買和技術引進兩種方式獲取外部知識。因此,本文利用技術購買和技術引進所產生的知識存量之和來衡量企業在開放式創新背景下的開放程度,即開放度(open)。知識存量的核算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公式為:
本文分別計算技術購買和技術引進所產生的知識存量。上述兩式中Kit,Ki,t-1分別表示行業i在第t 年和第t-1年的知識存量,為基期的知識存量;為折舊率,本研究取15%;g為考察期內經費支出的平均增長率;為產業i在第t年的經費支出。
企業吸收能力的度量
企業的知識吸收能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本文將影響企業吸收能力的因素分為5個方面,即知識評價能力、獲取能力、消化轉化能力、擴散或共享能力、利用能力。
為了便于實證分析,本文構建了以下的企業吸收能力度量表
本文從開放式創新和吸收能力角度衡量重慶市制造業轉型升級,用高端技術產業產值占制造業產值的比重度量制造業結構的高度化。在選取高端技術產業方面,本文根據技術創新和生產效率指標,市場前景指標,效益和增長能力指標,產業關聯和集中度指標作為判別高端技術產業的標準。
重慶市制造業發展現狀
重慶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之一和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形成了全球最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中國國內最大汽車產業集群,亦形成了裝備制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制造等千億級產業集群。
1.制造業區位熵分析
運用區位熵的數學表達式L=ei/et/Ei/Et計算重慶市制造業的區位熵,其中為重慶市制造業總人數,為重慶市總人數;為全國制造業總人數,為全國總人數。下表為計算的重慶市近十年的制造業區位熵值:
由上表可知,重慶市制造業的區位熵最低值在1.75以上,且近十年來區位熵值不斷增大,說明重慶市制造業在全國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重慶市制造業取得長足發展。
2.專業化部門較多,實現產值逐年增加
重慶市是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統計表明,2016年重慶市制造業區位熵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部門有醫藥制造業(0.96),非金屬礦物制品業(0.93),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0.95),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0.90)以及其他制造業(1.02),除此之外,重慶市的汽車制造業(2.99)和?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3.45)在全國制造業中具有絕對優勢。
3. 固定資產迅速增加
重慶市制造業固定資產增長迅速,2010年固定資產原值為2951.21億元,2016年固定資產原值上升為7665.6億元,年增長率為17.2%,2016年重慶市固定資產主要集中于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以及汽車制造業。合計固定資產4550億元,占全市制造業固定資產總原值的59.35%。
實證研究
為了實證分析開放式創新與吸收能力對產業轉型升級之間的關系,本文建立了如下的經濟模型。
其中Y表示產業轉型升級系數,為常數項,其后的15個變量依次為知識存量,制造業平均工資,工業銷售產值,技術引進,科技人員,研發經費,總資產,新產品數,技術改造經費,工業增加值,制造業城鎮單位從業人員數,新產品收入,工業貢獻率,高技術產值,制造業資產,為隨機干擾項。本文建立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發現其具有多重共線性,因此,需要對模型進行調整。
為了研究重慶市制造業轉型升級與開放式創新之間的關系,構建了如下的回歸模型:
為了研究重慶市制造業轉型升級與吸收能力的關系,本文構建了如下的回歸模型:
為了研究開放式創新與吸收能力之間的關系,構建了如下的回歸模型:
運用OLS對方程(2)進行回歸,得到了如下的結果。
運用OLS對方程(3)進行回歸,得到了如下的結果:
運用OLS對方程(4)進行回歸,得到了如下的結果:
從表三可知,重慶市產業升級系數與知識存量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一元線性回歸的F值為237,可決系數為0.98,表明回歸擬合較好;自變量知識存量取對數后的系數為0.0329982,說明制造業知識存量每增加1%,就會使得重慶市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系數增加0.0329982,兩者存在顯著地正相關關系。從表四可知,重慶市制造業轉型升級與吸收能力也存在高度相關關系,吸收能力的強弱影響著重慶市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從整體上看,模型擬合程度較好,在衡量重慶市制造業吸收能力的變量中,制造業的研發經費、新產品數、技術改造經費、高技術產業產值都與重慶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呈現出正相關關系,新產品銷售收入卻與制造業轉型升級呈現出負相關關系。表五反映的是重慶市制造業開放式創新與吸收能力的回歸結果,從表五可知,模型整體擬合較好,但技術改造經費和高技術產業產值卻與制造業開放式創新呈現出負相關關系,這與本文所提出的假設不想符合,因此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政策建議
重慶市制造業創新驅動轉型著力方向基于創新驅動對制造業競爭優勢的一般作用機理,通過開放式創新與吸收能力之間的關系,對正處于經濟社會轉軌關鍵期的重慶制造業發展提出如下啟示:
1.著力推進科技自主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持續穩定地推進經濟健康發展,離不開科學、知識、技術的關鍵作用。創新驅動科技革命的要義在于始終堅持并不斷強化自主創新,在創新中持續進行再創新,以保持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
2.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進開放式創新。推動傳統行政管理模式創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向市場放權、為企業松綁,確保加強社會監管與推動企業創新并行不悖,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3.著力補齊創新短板,做好新舊動能更替。經濟發展必然會有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當傳統動能由強變弱時,就需要用新的動能更新接替,推動傳統發展動能轉型。
參考文獻
屠年松,李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研究——基于2002—2013年省際面板數據[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
何郁冰.國內外開放式創新研究動態與展望[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
閆春.近十年國外開放式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評述[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4.
高良謀,馬文甲.開放式創新:內涵、框架與中國情境[J]管理世界,2014.
張振剛,陳志明,李云健.開放式創新、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
陳勁,蔣子軍,陳鈺芬.開放式創新視角下企業知識吸收能力影響因素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