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英
摘? 要:散文在中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中占很大的比重,此文體由于語言精練、行文雋永、手法巧妙等,便容易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愛;但也因為其“形散”而“神不散”的文體特點,教學時卻不太容易領會表現(xiàn)手法把握主旨。要想教好散文,教師就應不斷總結散文教學方法,應根據(jù)散文的文體特點,深入引領學生涵泳賞析,把握文脈,習得語言。同時,教師還應巧妙地引導學生準確掌握散文的表現(xiàn)技巧及領會文章的意境 ,進而領悟思想感情。
關鍵詞:現(xiàn)代散文;課堂教學;重要環(huán)節(ji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1-0028-02
要想教好散文,教師就應不斷總結散文教學方法,應根據(jù)散文的文體特點,深入引領學生涵泳賞析,把握文脈,習得語言。同時,教師還應巧妙地引導學生準確掌握散文的表現(xiàn)技巧及領會文章的意境 ,進而領悟思想感情。
筆者結合現(xiàn)代散文教學之實踐,闡述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1.析詞品句,明確表現(xiàn)技巧
能夠入選初中教材的多為構思巧妙、用筆神奇的麗篇佳作,多為作家神思即興之作,又充分發(fā)揮散文短小義聚的特點。常借外在之景物,抒內(nèi)心之情,形象傳神地狀物,匠心獨具精巧地升華,造成情深意濃的美學勝景與非凡的藝術魅力,往往讓讀者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樸素而優(yōu)美,自然而新奇,嚴謹而灑脫,通俗而驚人的語言,觸及你的靈機,撥動你的心弦,更讓人流連忘返。
教學中,引導學生精讀細研,努力品味其語言,掌握它的表現(xiàn)手法,這是散文教學的目標之一。賞析語言,或體味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xiàn)其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或理解其表現(xiàn)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xiàn)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散文的教學難在于面面俱到,在對文章內(nèi)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宏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語言的表達應用方面細心揣摩咀嚼,說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揣摩咀嚼的過程有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講授《老王》這一課時,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把老王送雞蛋一事作為她與老王交往的主體事件?在這為什么要濃墨重彩地再一次具體刻畫老王的外貌,如此多次反復的外貌描寫用意在哪,怎么結合起來,對比起來?為什么要著意表現(xiàn)他的弱不禁風?作者為什么要調(diào)用這么豐富的修辭手法來描繪他的外貌和形態(tài)呢?是凸顯作家才情,抑或是內(nèi)心的愧疚?這是作家內(nèi)心世界窺視,也是作家良心世界的觸及,很值得讀者去咀嚼玩味的。不斷獲得真相的過程,就是對文章的反芻,也是對自己思維的開發(fā),同時也讓讀者游悠人情世界。揣摩咀嚼還可以借助人生的經(jīng)歷和生活聯(lián)想,圍繞文章內(nèi)涵作發(fā)散思維。這樣的品賞,也可以說是讀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過程。從大處通覽作品,在探討作品的緣起、展開、深入、聯(lián)想、“蓬蓽生輝”的過程中,弄清其所以神、奇、 精、美的原因,進而學習其表現(xiàn)手法、敘述方法與謀篇布局的技巧。
從細微處咬文嚼字,通過對語言運用的分析,學習景物描摹、感情升華、哲理揭示的技巧。要使學生明確,語言本身并無黃金與砂石之分,能創(chuàng)造出動人的意境,傳神傳情地寫景狀物,就點石成金了。當然,要真正體會作家遣詞造句之妙,還必須透過語言的外衣,挖掘語言的內(nèi)涵。
2.疏通文脈,突顯主旨
文之眼,就像圍棋中的“有活眼”,散文的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點睛之筆,是牽制全篇的構思焦點。文脈,是一個完美、嚴謹?shù)乃囆g整體的脈絡與筋骨,在全文起著重要的組合作用。教學中要找出文眼,指導學生反復研讀,細心揣摩段落層次,讓學生透過“散”的外表,理出內(nèi)在的紋理經(jīng)緯,領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韻。
以文眼為抓手,以點帶面。通過標題、中心詞、關鍵字的捕捉,辨析文眼,“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動而辭發(fā)”的“點”上,引導學生順著文路揣摩。如朱自清《春》一文,寫作的時代背景是國民革命軍北伐勢如破竹,武漢國民政府建立在即的1927年3月,近百年的列強欺凌、軍閥混戰(zhàn)即將終結,全文蘊藉雋永,熱烈奔放,教師要緊緊抓住開篇的“春天的腳步”這個文眼,細心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明確,“盼望著,盼望著”這樣的急切,由太陽,寫到山,寫到水,由高到底,色彩由絢麗到清澈,一片明麗豁亮之境。文章接下去描繪草報春、風響春、花鬧春、雨潤春、人迎春等等六幅迎春圖。一為客觀環(huán)境,一為主觀感情。慢慢的有初春往盛景中發(fā)展,由此感發(fā)春天“像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像健壯的青年”,新、美、力逐漸成長。文章像風箏,飄游跌宕,起落盤旋,其思想十分深邃,十分含蓄,但卻透過文眼表露出它的主旨。在這里,教者要始終抓住文眼,細致引導,使學生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入情披文,順理成章。所以抓住文眼,賞析散文,不但可以使教學過程深入淺出,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然而,單抓住文眼,還是不夠的,還要指導學生理清思路,切實把握行文脈絡。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行文時,一方面要指點學生明了本文新穎、精巧、別具匠心的藝術構思,另一方面還要指點學生把握文章的線索,互為映襯,情景交融,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只有緊緊抓住這線索,才能使學生分清層次,理清脈絡,領會作者在委婉曲折的寫景狀物之中所蘊含的深邃的思想感情。散文是一種最講究構思,最注重文脈的藝術。它“形散”而必須依附于“神聚”。要使無窮的聯(lián)想,零散的材料 ,上升為具有藝術魅力的散文,忽視文脈結構是難以想象的。所以教師要講好散文,必須抓住文眼,理清文脈,從結構入手,具體分析,切忌籠統(tǒng)評論,抽象肯定。
3.品味意境,感悟情懷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大家都知道,“散文”是相對于韻文、駢文而言的,古代中國一直是詩的國度,在<<詩經(jīng)》、《楚辭》涵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先秦散文,雖然汪洋恣肆,說理透徹,然而不失意境;“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創(chuàng)作復古“先秦”再加上原本就是詩詞圣手,散文創(chuàng)作更是不離意境;明清來,由于小說文體的興起,散文創(chuàng)作雖有“性靈”、“唐宋”之爭,但創(chuàng)作基本還是以人情趣為主,寫成意境孤翹為多;近現(xiàn)代的散文大家都主張散文以趣境入文,展示個人情懷,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所以“情懷”、“意境”一直是散文的生命。
要將學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進入意境。進入意境的前提是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情”濃“境”深,無“情”則不能入“境”。教師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從內(nèi)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藝術感染力,在感受作品、產(chǎn)生共鳴的基礎上,帶著強烈的感情,把意境傳導到學生的情感中去,使師生雙方與作者作品兩方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協(xié)調(diào)共振起來。在這里,教師的“帶情”、“導引”是重要的一招。教師只有以自身的情緒去影響感化學生,巧妙地帶領學生一同遨游藝術殿堂,才能達到不斷深化教學的目的。
比如,朱自清的《春》感情熱烈真摯,童心未泯。將一幕幕江南如夢境般美麗飄渺的畫面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它的春草有韓愈《早春》里的頑皮、它的春花有宋祁《玉樓春》里的嬉鬧、它的春風有志南和尚《絕句》里的溫柔、它的桃李杏有秦觀《行香子》的熱鬧、它的江南煙雨有宋元山水畫家筆墨里的氤氳……作品中那一幅幅的畫面,深情地引導,便不難把學生帶進那特有的意境之中。使之在欣賞初春嫩草,多姿多彩的花,微微的春風,縷縷的清香,淡淡的煙雨,薄薄的輕霧中,品味作品激昂慷慨、熱情洋溢的情調(diào),進而從這種興奮中等待希望的獨特意境中,明確作者那種難以言狀的快樂、期盼、熱情,這樣就使學生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當時北伐戰(zhàn)爭取得勝利,武漢國民政府初建時的偉大現(xiàn)實,正確地理解當時的知識分子愛國情緒,從而加深對理解作品的主題。教師導游,學生暢游。師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賞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學生,學生領悟了作品,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說,散文教學就是再現(xiàn)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從這一意義上講,散文教學的過程也是藝術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4.結語
簡而言之,品詞析句,明確技巧;疏通文脈,突顯主旨;品味意境,感悟情懷,是現(xiàn)代散文教學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吃透兩頭,既要對大綱、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又要對學生的情況心中有數(shù),時時注意把握教材重點,處處從培養(yǎng)能力、開發(fā)智力入手,讓學生真正品嘗到散文甘美的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