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林
摘 要:本文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數學閱讀;閱讀方法;養成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學會閱讀。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僅重視數式的演繹和變換。而忽視對數學語言的理解是錯誤的,數學學習同樣離不開閱讀。小學生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閱讀經驗的積累,理解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在數學閱讀中讓學生更親近數學,理解數學。這就需要教師給予科學的、清晰的指導。依據數學教材的內容特點,運用以下方法進行訓練。
一、學“前”閱讀,精編提綱,激發興趣
課前預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恰當的課前預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獲取新知的能力。課前預習離不開閱讀,為提高預習閱讀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和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編擬自學提綱,讓學生按照自學提綱的順序和要求閱讀文本,以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習慣。
如,教學“四邊形”一課時,編擬好提綱:1.什么是四邊形?2.四邊形有什么特點?3.我們學過哪些四邊形?4.生活中見過哪些四邊形。?要求學生根據這些問題整體粗讀,不懂處細讀,關鍵處精讀。從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讀懂,哪些還有困難。有了預習的提示,就可以幫助學生自覺把握教材的重點,找到難點。讓學生帶著要求、問題進入課堂,以提高課堂的質量。有了提綱引領,引導學生從已知出發,經歷初步探索,發現未知過程,有利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激發學習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學“中”閱讀,重視方法,發展素養
(一)咬文嚼字,融會貫通
“咬文嚼字,融會貫通”品概念,解釋概念的本質特征。在概念教學中,要使學生養成“咬文嚼字”的習慣,通過抓住概念中的關鍵字眼進行精細品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正確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數學知識是相互聯系的,新舊知識之間總保持著某種內在的一致性。這直接關系到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嚴密的邏輯關系,從而提高理解的層次,增強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并促使學習方法從單向平面化向多元立體化轉變。如,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學生閱讀后,可從以下幾方面引導他們進行推敲:1.結論中的“同時”是什么含義?刪除“同時”結論還成立嗎?2.為什么要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如果同時乘以或除以不相同的數會怎樣?進而引出,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是否變化?3.零為什么要除外?這樣緊扣結論,細琢磨、深推敲,不僅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學生心中的“為什么”,而且也使學生領悟了蘊含其中的閱讀方法。像這樣融會貫通的閱讀思考,不僅能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系,而且增強了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質疑問難,動中會意
“質疑問難,動中會意”是以“疑”導讀,就是帶著問題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要主動,要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質疑,學生再憑借已有的生活閱歷和知識經驗多次閱讀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擺一擺,填一填,畫一畫等實踐活動,去發現,探索,感受,體驗文本的蘊意,從而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如三年級上冊“周長”教學時。質疑“所有的圖形都有周長嗎?”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初讀“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這句話怎么理解,學生提出,哪些圖形是封閉的,哪些圖形不是封閉的?老師就要加以講解,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圍成物體需要的繩子、欄桿等有可能不是封閉。這時,再讓學生細讀,理解“封閉一周”,并用手畫一畫。又如:“圓的認識”中,學習圓的畫法。當學生閱讀了畫圓的基本操作步驟以后,及時要求根據教材中規定的步驟試著先畫一個圓。
(三)比較議讀,思維提升
以“比”引讀。以“比”引讀就是通過比較知識的縱橫聯系、差別掌握課本知識,把知識內化的一種讀書方法。邊讀邊比可以把知識進行有層次的、系統的區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間、規律之間、計算方法之間的相互交叉、泛化、濫用,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的重點,對知識間的聯系和差別能夠系統地把握,以“議”促讀。讓學生相互交流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相互協作解決問題,提高思維的一種學習方法。組織學生比比議議,可以從多個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角度開展思考、討論,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多樣性和創造性。通過比較議讀,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意義、區別、聯系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以后再遇到這類題,學生就能正確靈活運用。
三、課后閱讀,溫故知新,養成習慣
課后閱讀,也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及時的課后閱讀,不僅能鞏固新知、強化記憶,促進知識的系統化,而且能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了使數學閱讀更好地服務于數學教學,重視數學閱讀也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因此將數學閱讀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收集、閱讀、展示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陳家梅.數學符號語言與學生思維的發展[J].數學大世界:教師適用,2011(2):4-6.
[2]李瑾.培養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3]小學數學參考[J],201212期.
[4]張輝.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設計[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12).
[5]王書松.激活思維開拓創新——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探微[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4):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