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男
摘 要:音樂表演,有兩層意思,一個是音樂:用你柔美的歌聲、動聽的琴聲來打動觀眾;另一個表演:用你的眼神你的表情走進觀眾的心中。但是在每次專業考試完畢、比賽完畢之后,總結自己的問題時,每次總結完之后,都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自己的舞臺經驗不足。甚至在觀摩學姐學哥們音樂會和比賽等等,也會感覺到他們的舞臺經驗不足。但是要怎么改正這個問題呢,只有多上舞臺多了,多多積累經驗,音樂與表演才能做到互相統一。
關鍵詞:音樂表演;表演;舞臺實踐
一、舞臺實踐的練習。
好多人都把把自己的專業放在第一位,天天只顧著練琴、練聲等等,這些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是聯系舞臺實踐的人確沒有幾個。音樂是動的,是有生命的,旋律是有起伏高低,節奏有快慢強弱,所以我們不管是上課、自己練習還是在舞臺上都要把這些表達的淋漓盡致。
音樂需要表演,表演需要舞臺實踐,這三者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只有音樂沒有表演,音樂會缺乏一些靈性。比方說:一個歌唱家唱的很棒表演的也很完美,但是沒有舞臺展現沒有觀眾欣賞,那么他永遠也成不了歌唱家,只能天天自娛自樂。在比方說:一個人在臺上老老實實的唱歌,一動不動,只有嘴在唱歌沒有身體語言的配合,則顯得這個人很木訥歌曲也乏味,也成不了歌唱家。所以在音樂中,需要表演更需要舞臺。
何東西都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需要慢慢學習積累自己琢磨練習才能學到的。如果平常不練習表演,不練習舞臺實踐,等到上舞臺的時候即興發揮,動作沒有進行邏輯設計,百分之八十都會看著不得體,看著不舒服,很難融入到自己的音樂中。任何一個歌唱家、演奏家在舞臺上的動作、眼神、表情等等肢體語言都是經過反復設計反復練習才得來的。比方說:一個演奏家在演奏曲子過程中,什么時候抬手,從哪里起、抬到哪里收,這都是經過思考的,并不是上臺后即興發揮的。因此,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在自己練習的專業的時候,不僅重視專業的基本功,更要重視舞臺上的表演。
二、舞臺實踐的必要
觀摩看大大小小的比賽就可見到,有很多人有怯場表現,自己在下面唱的很好,表演的也很不錯,但是一上舞臺效果跟在臺下相差甚遠。為什么會怯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上舞臺的次數不夠多,自己經驗不足,而造成的結果。比如:高考藝考生,本人是親身經歷過2014年山東藝考的,那時候山東省沒有聯考,學校都是點招,大大小小一個考了十一個學校,前前后后用了十二天。從剛開始第一二個緊張到忘記歌詞忘記旋律;然后到三四五個能完整的歌唱;再到六七個手腳不顫抖;直到最后才能自然的歌唱,。這個過程讓我眾生難忘,當我有了舞臺經驗的時候,考試確已經結束了,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怪自己平常沒有在舞臺上練習,更怪集訓老師的不負責任。
我國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培養,在很多高校都設有音樂表演專業,報考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為了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以后工作就業,舞臺實踐這門課的設立和上課的質量都是重之又重。只有多上舞臺,達到一種習慣成自然的狀態,才能為就業做好鋪墊。
三、舞蹈實踐的作用
舞臺實踐可以促進師生感情的發展。教師指導學生舞臺上的動作,打破了原來傳統上課的模式,老師可能會面對面師范,甚至會手把手的教學,告訴學生手的起的高度和收的高度。老師還可能對調角色,老師在舞臺上表演,學生在下面觀看,尋找老師的優點,從而彌補自己不足之處。這就充分發揮了舞臺的活躍性,增加了師生的交流,促進了師生感情的發展。
舞臺實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師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強制學生學習。學生在琴房上課,在琴房練習,往往都是練得最基本的情緒和旋律,而忽視作詞作曲家、作品的背景、曲式分析等,而舞臺實踐能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作品,使學生主動的去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分析等等,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正如一句俗話,強扭的瓜不甜。瓜熟落地,學生把作品的所有完全掌握,舞臺實踐表演也將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進行。
舞臺實踐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很多學生在琴房上課練習的時候,都會表現的很好,但是上臺后,效果總是不理想,就像人們通常所說的“琴房音樂家”。這些學生臺上臺下的表現完全是兩個人,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在臺上不自信,過于緊張,使的頭腦一片空白,從而發揮失常。而舞臺實踐能使這類學生,緩解這種情況,先從小舞臺開始,一點一點積累,尋找自信,慢慢走向大舞臺。這個階段可能會有些漫長,但是這正是塑造一個合格的表演者。
四、總結
音樂表演不是單純的彈奏單純的歌唱,而是要跟舞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只有上舞臺,才能談得上表演。舞臺實踐能表現一個表演者的綜合素質,能看出他的專業基礎、表演技巧、表演能力、心里素質等等。
舞臺實踐是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橋梁,能檢驗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自信,對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日常上課練習舞臺實踐都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肖成玉.淺談舞臺藝術實踐的重要性[J].齊魯藝苑,2004,74-75.
[2]王浩.談舞臺實踐對音樂表演專業的作用和意義[J].藝術評鑒,2018,No.572,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