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國
摘要: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不斷推陳出新,對傳統金融業務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線上存款、線上貸款和移動支付等影響越來越大,給我國傳統的金融機構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同時也推動了我國金融創新的步伐。在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的同時,它所帶來的風險也在不斷擴大。為了互聯網金融能夠不斷的健康發展,將互聯網金融納入金融監管體系已勢在必行。本文主要分析探討了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方面的內容,以供參閱。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誕生,促進了我國金融服務市場的蓬勃發展,同時也為我國金融各機構之間的交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相比于傳統的金融模式,交易手續費低、透明度高、操作方便等特點使得互聯網金融模式很快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由于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相關部門在監管方面仍存在著不小困難,導致了互聯網金融在運營中蘊含著難以預料的風險。
1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互聯網+”戰略實施后,我國互聯網金融得到快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互聯網金融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監管互聯網金融是經濟新常態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經濟新常態發展,企業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同時基于融資難的問題,互聯網金融成為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但是互聯網金融存在潛在的風險,因此基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要求需要強化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其次互聯網金融監管是防范互聯網金融詐騙,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互聯網金融具有較多的用戶,而且涉及的資金也比較大,一旦互聯網金融出現問題就會給人們造成巨大的損失,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最后也是完善金融產品的必然選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會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由于互聯網金融自身存在的風險影響其發展,因此通過外部的監管可以降低互聯網金融風險,從而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
2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的對策
2.1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
降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構建完整的法律體系。構建完整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應從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立法機構不斷完善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以確保線上交易的風險度降到最低;其次,互聯網金融企業間建立明確的規章制度,在監管部門的監督下進行金融業務的交易,確保用戶的權益得到保障。近幾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體系已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在法律監管方面也做出來很大努力,特別是吸取國外成功的管理經驗,促使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得以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發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2完善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準入機制
交易方式靈活、業務處理高效是互聯網金融的顯著特點,較低的融資成本更是吸引了眾多的貸款者和小微企業參與其中。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門檻低,缺乏明確的市場準入機制,使得行業內企業的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整體質量水平。因此,必須建立合理的互聯網金融準入門檻,限制行業的發展,從風險源頭上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例如可以從資本充足率、金融企業資質、內部風險控制能力、互聯網金融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等方面確定企業是否具有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資格,并根據不同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制定相應的準入標準,規范互聯網金融交易主體的行為,提高整個行業的素質水平。
2.3網絡技術和金融創新監管方面
監管部門應建立起互聯網金融的統一網絡技術標準、軟硬件系統標準、技術開發語言標準、網絡安全標準等,從而能夠實現互聯網金融交易、服務和產品提供等方面的統一口徑,從而增強互聯網金融系統間的適應性、協調性,有利于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進行有效監測和及時預警。在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金融創新方面,應利用壓力測試和敏感性測試等科技手段,對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進行測試和分析。
2.4進一步強化互聯網金融信息透明度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領域涉及到的廣告等宣傳行為必須依法合規,保證真實準確,不得對金融產品和業務進行不當宣傳,需要將每一款金融產品的投資收益特點及預期可能會存在的風險明確告知投資者。嚴禁互聯網金融平臺發布虛假標的,必須嚴格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不得通過虛構、夸大融資項目收益前景等方法誤導出借人,應保護出借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加大對于投資者的教育力度,促使投資者真正了解其所投資產品的運行原理、運行特點,面對一些比較特殊的金融產品,鼓勵并允許投資者進行實地考察,既能夠加深合作雙方之間的信任度,同時也促進了業務的透明化經營。
2.5建立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
信用風險是互聯網金融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完善征信體系十分重要,健全的事前征信體系有利于互聯網金融企業風險的規避。首先,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要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部門應鼓勵有條件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引入企業的信用評級機制,建立互聯網金融風險預警機制,通過運用大數據系統建立企業網絡征信評分系統,將風險問題從源頭控制。推動互聯網金融正常運營和業務的順利開展。同時,采用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預警機制能夠科學預測該風險的影響范圍與深,進而為制定一系列的解決方案提供參考。其次,應依據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實際發展現狀,采取不同指標進行預警,建立系統、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從而有效管理金融創新所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問題。最后,在實際業務操作中,應加強對網絡借款人個人信息數據的完整性、真實性的確認,應注重網絡借貸平臺運營模式中的風險分散。
3結束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的繁榮為企業融資、個人信貸帶來了巨大的便捷,但是由于互聯網技術的不穩定性,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互聯網金融的準入標準低,也為互聯網金融帶來了技術風險、法律風險和資金運作風險。互聯網的潛在風險應該引起我國相關部門的重視,相關部門應該通過明確監管原則,完善法律法規,制定完善的互聯網監管體系,提高互聯網金融的準入標準來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
參考文獻:
[1]李嘉浩.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7(05).
[2]胡傳東,石菁菁,史欣欣.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創新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8(04).
[3]郭曉芳.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及風險監管研究[J].工程經濟.2015(05).
(作者單位:濱州市濱城區地方金融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