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串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綜合護理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腹脹的效果。方法:我院婦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行腹腔鏡手術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術后是否給予中醫綜合護理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20例:常規護理干預)與實驗組(20例: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預后情況。結果:實驗組患者術后輕度腹脹、中度腹脹、重度腹脹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48h、72h、96h舒適度量表(GCQ)得分均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明顯(P<0.05)。結論:婦科行腹腔鏡手術患者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干預。
關鍵詞:中醫綜合護理;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脹
近些年我國外科逐漸向微創方向發展,腹腔鏡微創手術在臨床得到了一定的推廣,腹腔鏡具有對患者機體損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目前己被廣泛應用在婦科手術中。但是近些年相關調查顯示婦科行腹腔鏡手術的患者,術后易發生不同程度腹脹癥狀,腹脹的發生不利于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增加患者術后不適感[1]。本次研究比較我院婦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20例術后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患者與20例術后給予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患者術后腹脹發生情況以及不同時間段患者術后舒適度,從而論證中醫綜合護理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腹脹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實驗組20例患者年齡在22歲至65歲,中位年齡為(43.12±1.12)歲,手術類型:有1例患者為附件切除術,有2例患者為卵巢囊腫切除術,有1例患者為全子宮切除術,有10例患者為子宮肌瘤術,有6例為宮外孕手術。對照組20例患者年齡在23歲至66歲,中位年齡為(43.11±1.11)歲,手術類型:有1例患者為附件切除術,有3例患者為卵巢囊腫切除術,有2例患者為全子宮切除術,有9例患者為子宮肌瘤術,有5例為宮外孕手術。參與本次研究的兩組患者在年齡、手術類型等方面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1.2病例選擇標準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入院后,主管醫師結合患者癥狀、體征以及相關輔助檢查結果,患者均符合相關婦科疾病臨床診斷標準,在征得患者、患者直系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四孔法行腹腔鏡手術。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精神系統疾病患者。(2)排除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3)排除術后發生腸黏連、腸梗阻等嚴重腸系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護理干預:(1)健康教育:患者術后意識恢復后,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手術結果,使患者了解自身基本病情,消除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擔憂,結合患者病情向患者介紹相關術后注意事項,緩解患者術后緊張、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2)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遵醫囑每日執行相關診療護理操作時應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心理情緒變化情況,囑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關心與安撫,并列舉術后恢復良好病例,提升患者臨床治療的信心。(3)飲食護理:患者術前8h禁飲禁食,術后6h患者可適量飲溫水,術后24h排氣后可允許患者少量食用易消化的食物,應禁止患者食用牛奶、豆類等易產生脹氣的食物。(4)體位護理:患者術后應取平臥位,頭部偏向肢體一側以避免患者因呼吸道異物分泌堵塞氣道,待患者意識恢復后應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5)疼痛護理:患者術后應盡量避免呻吟、吞氣、說話,從而減少患者腹腔內氣體積聚,待患者意識恢復后指導患者借助VAS量表合理表達自身軀體疼痛,對于VAS量表得分超過4分的患者遵醫囑給予鎮痛藥。
1.3.2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中醫綜合護理:(1)穴位按摩:患者術后12h取側臥位,選取患者胃腧、脾腧、大腸腧、足三里為主要按摩穴位,一指禪點揉相應穴位,每處穴位按摩4min至5min。(2)艾灸:選取患者中脘、胃腧、脾腧、大腸腧、足三里為艾灸穴位,骨度量法取穴后每天艾灸一次,每次灸約20分鐘。(3)中藥封包:給予患者承氣湯治療,相關基本藥物組成如下:大黃15g、枳實20g、萊菔子25g、小茴香15g、厚樸20g、木香20g、烏藥20g。上述藥物封包,患者取舒適體位而后將封包隔衣置于患者下腹部,根據患者耐受程度使用溫度調節器調節溫度,以患者局部感覺溫熱為宜,患者在中藥封包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每隔10min巡視一次,詢問患者局部感覺并觀察患者局部皮膚變化情況,禁止患者隨意調節封包溫度,每天給藥一次,每次封包治療30min。
1.4觀察指標
(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4h腹脹程度,無腹脹:患者手術切口無脹痛感。輕度腹脹:患者切口處自覺輕微腹脹。中度腹脹:患者腹部隆起,切口部位伴有明顯脹痛感,但脹痛感在可承受的范圍內。重度腹脹:患者腹部隆起,切口部位脹痛難忍。
(2)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24h、48h、72h、96h不同時間段GCQ量表得分,GCQ量表滿分為28分至11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舒適度越高。
1.5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21.0統計軟件包,結果中以(%)表示的相關計量數據,兩樣本百分數用χ2檢驗,結果中以(χ±s)表示的相關計量數據,兩樣本均數間用t 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腹脹發生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術后腹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2.2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舒適度,具體情況(見表2),實驗組患者術后24hGCQ量表得分與對照組GCQ量表得分經T值驗證,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24h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組患者GCQ量表得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實驗組患者同期GCQ量表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3討論
婦科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前腸道準備、術后胃腸道功能紊亂均可影響患者術后早期胃腸道功能的恢復,若患者胃腸道功能抑制日久,則可損傷胃腸道粘膜,致使患者腸腔壓力增大,加重個體腸道麻痹,從而刺激腸內局部炎性因子的釋放,誘使個體腸道內發生炎性反應,腹腔鏡術后腹脹是術后常見并發癥[2]。常規護理即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緩解患者術后負面情緒,增進患者術后醫患關系,提升患者術后相關護理措施依從性。中醫認為腹脹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患者腹部損傷,元氣不足,腹部氣血運行不暢,以致患者中焦氣滯,脾胃氣機紊亂,患者發生腹脹、腹痛等癥狀,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腹脹病位在大腸[3]。中醫按摩、艾灸、中藥封包等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環以及淋巴循環,加速機體新陳代謝,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力,從而抑制腸道內有害微生物的增殖,促進腸內炎性因子的吸收,從而達到減輕患者腹脹的目的。穴位按摩、艾灸、中藥封包均基于經絡學說,其功效均在舒筋活絡,通腑理氣、培本固元。承氣湯中木香、枳實、烏藥、小茴香等藥物均有行氣導滯的功效,中藥封包治療相關藥材藥效借助熱力滲入患者體內,可刺激胃壁神經叢從而促進大腸蠕動[4]。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術后腹脹患者明顯少于對照組,且患者術后24h以后同期GCQ量表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綜上所述,中醫綜合護理可有效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腹脹。
參考文獻:
[1]秦秀芳.中醫綜合護理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腹脹的效果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8,18(4):302-304.
[2]胡艷,朱燕妮,王君等.中醫護理配合中頻電療防治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脹的效果觀察[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8):80-83.
[3]仲娟.婦科腹腔鏡術后腹脹的中醫護理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科學,2014,5(11):132-133,136.
[4]張海燕,王璞子,安蓉芳等.婦科腔鏡患者術后腹脹的中醫護理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8):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