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鄭子杉
摘要: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內政治生態展現新氣象。高校學生黨員已然成為黨員隊伍的生力軍。隨著對教育的不斷重視,民辦高校的規模在逐漸擴大,發展黨員數量在不斷增加,學生黨員隊伍在不斷壯大。民辦高校隨之面臨的是如何建設、怎樣建設學生黨員隊伍,以及學生黨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具體解決措施等。
關鍵詞:新時代;民辦高校;學生黨員隊伍
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輸送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學生黨員更是高校學生中的優秀代表,在學生中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擁有學生和中共黨員的雙重身份。高校學生黨員具有年輕、文化高、活力高、創新意識強等特點,敢想敢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所以這也就意味著民辦高校發展學生黨員的質量高低,會直接影響著黨和國家未來的發展。
一、民辦高校學生黨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入黨動機不端正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思想充斥在社會大環境中?,F如今的學生多為“95后”,生活環境相對上一代來說比較優越,沒有吃過什么苦,社會上一些不好的思想例如: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等對這一代人影響很大,所以這一代大學生在申請入黨時動機是多種多樣的。[1]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入了黨就是一件特別光榮的事,比普通的人多了一層身份,在以后找工作、考公務員時會有優勢,多為從自身利益出發。亦或是經過身邊家人朋友的勸說,自我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自己為什么要入黨就稀里糊涂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具有很強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二)培養措施單一,考察不全面
民辦高校不同于普通的公辦院校,多為重視學生的學習生活,對于黨員的發展和隊伍建設投入不足。民辦高校學生黨員的發展一般來說都由輔導員進行推薦,大一入學80%以上的人會遞交入黨申請書,后續會發現,主動遞交思想匯報的人越來越少,因為這些人認為自己與輔導員接觸少,不如輔導員眼前的“紅人”,入黨希望渺茫,所以就放棄了遞交思想匯報。而被推薦入黨的人多為學生干部,他們學習和工作成績都比較優異,但還是會有一些普通同學表現的比較好的被“遺忘”。
(三)持續性培養缺失
在發展黨員前學校會辦黨校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統一的授課、培訓、對黨的知識進行考核等,給合格的積極分子頒發結業證書,從中再擇優選拔,作為入黨考察的一項。這一系列的過程下來,學生黨員大多為大三年級學生,而此時學生們會忙于考研、考公務員或者實習,民辦高校也多為“重發展、輕培養”,[2]所以當學生成為預備黨員后,學校也往往忽視對預備黨員的培養,較前期相比缺少統一的授課、考察等,而他們也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在發展前的關鍵時刻,學生還會經常找輔導員交流關于自己的想法和黨性修養問題,但實際發展后卻“不見蹤跡”。
(四)組織生活方式單一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發展日益強大,而民辦高?;鶎狱h支部在黨內組織生活的組織和開展方面仍然還是局限于傳統的觀看主題教育片、書寫學習心得等?;鶎狱h組織組織生活創新形式少,自覺性差。黨內組織生活單調乏味,與正常學生的學習、生活脫節,從而使學生黨員對參與黨內組織生活的興趣不高、認識不足。
二、民辦高校黨員隊伍建設的創新路徑
(一)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端正入黨動機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我們要緬懷先輩、銘記歷史,弘揚革命傳統、強調立黨“初心”。要用歷史“最好的營養劑”,為廣大黨員補精神之“鈣”。
將理想信念的教育深入到對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之中,借此進一步引導入黨積極分子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引進一系列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實例,在學習生活的每個層次逐漸滲透,端正大學生入黨動機。深入到寢室、課堂、自習室等成立馬列學習小組,建立完善黨校學習機制,擴展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的陣地,定期考察學生的入黨動機,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內心真實想法,再不斷進行引導。充分理解“組織上入黨一生一次,思想上入黨一生一世”的重要含義。
(二)強化黨員發展工作,注重培養,保證質量
黨員發展應從多方面持續進行考察,完善綜合考評制度,注重黨員隊伍的培養,不得忽視普通同學,對于學生黨員進行建立個人檔案,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進行全面考察,制定相關評分細則,每月將結果進行公布一次,對排名靠后的學生進行面談,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展黨員前充分的聽取群眾意見,對于民主測評問題較大的發展對象一票否決,并充分利用學校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公示。切實做好黨員發展、培養工作,一學期進行一次公平公正的總結。
(三)構建追蹤培養機制,確保培養效果
民辦高校要將黨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將之作為一項連續、持久的工作來做。發展培養學生黨員,要創新建立培養追蹤機制,不要固定模式,要做好黨員個性化的培養追蹤模式。學校依托黨委、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工作干部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群體,成立追蹤培養工作小組。發展前深入了解,發展人與之深入交流,了解基本情況的同時也充分了解其個性、興趣,建立其自己的個人檔案。發展后仍延續記錄其表現,定向追蹤,根據其個性興趣制定適合的培養機制,由追蹤培養工作小組進行個性化定制其培養方案,做到“寓教于樂”。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組織生活
充分利用當前新媒體、新時代E支部、學習強國等平臺,積極宣傳黨的相關知識,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員教育實踐活動,搭建黨員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平臺。多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及時了解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積極組織實踐活動,例如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邀請老紅軍舉辦講座、重走紅軍路等。善于從學生角度出發,讓他們對黨內生活感興趣,從而認識到組織生活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郭偉,姜中杰.民辦高校學生黨員隊伍建設的創新與實踐[J].新西部(理論版),2015 (07):118+68.
[2]蘇小丹.高校學生黨員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問題分析[J].文學教育(下),2016(0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