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瑞
摘要:專業建設是高校教學的基礎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新形勢,落實我校十二五發展規劃中關于專業建設的基本要求,結合我系辦學歷史、實力、條件和性質,以及今后江西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對IT技術專業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指導學科建設的方向,抓住主要矛盾,使有限的建設資源投入到學科建設的關鍵任務中去,以便取得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實現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躋身江西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特制定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建設規劃。
1行業需求分析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企業對本專業人才需求仍將供不應求。據調查,現階段沿海發達地區及我市江北高新技術開發區對于電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電子信息工程”的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可緩解當前該類人才的供需矛盾。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具有寬領域工程技術適應性,就業面很廣,就業率高,畢業生實踐能力強,工作上手快,可以在電子信息類的相關企業中,從事電子產品的生產、經營與技術管理和開發工作。主要面向電子產品與設備的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從事各種電子產品與設備的裝配、調試、檢測、應用及維修技術工作,還可以到一些企事業單位一些機電設備、通信設備及計算機控制等設備安全運行及維護管理工作。新興通信業務如數據通信、多媒體、互聯網、電話信息服務、手機短信等業務也將迅速擴展;值得關注的還有文化科技產業,如網絡游戲等。目前,信息技術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術故障、設備和顧客服務、硬件和軟件安裝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統操作、監視與維修等四類人才最為短缺。此外,電子商務和互動媒體、數據庫開發和軟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2專業建設思路
2.1專業基本情況
電子信息工程還是比較年輕的專業,招生的人數呈現逐年遞增趨勢,我校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整體實力處于中等水平,在師資及配套教學條件還有很多不足。在5年的工作計劃中,在完善原有專業課程體系的工作下,重點加強嵌入式應用、FPGA/SOPC應用、DSP應用能力培養,進一步建設新專業方向:物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為未來的物聯網市場培養急需專業人才。當條件成熟時,由新方向轉為新專業。盡量在5年后把我們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建設為一個高素質,高標準的一流專業。
2.2專業優勢和辦學特點
建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本專業按照學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學有機結合”培養模式的思路,完成人才培養建設規劃并有效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實行頂崗實習機制,通過下企業實習加強學生素質、增強學習意識和職業技能。通過就業崗位分析,歸納本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和知識要求,和行業需求,修改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突出職業素質、職業技能的培養。堅持實行 “雙證”書制。
開展創新教育,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對本專業學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我專業利用各種興趣活動和開放實驗室、創新工作室,鼓勵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課余活動和電子競賽活動;同時通過導師制,讓專業教師帶領幾個學生參與科研課題研究,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增強就業實力。
3教學改革、建設與管理
3.1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以有利于加強基礎和發展個性為著眼點,按照“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同時也為了適應開放性選課制的需要,對課程體系進行較大的調整,構建了由公共必修、學科必修、專業必修、專業選修、公共選修組成的五維課程結構體系。其課程體系在優化通識課程結構,培養寬口徑人才;強化專業基礎課地位,夯實學生專業基礎;提升專業課比重,確立專業培養規格;明晰專業方向課的作用,實現有特色的培養目標;突出實踐教學環節,造就應用型人才方面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要求,有利于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全面實現。
3.2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本專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掌握幾項原則,包括:教科書選用原則、教科書自編原則、實驗教材編寫原則。
本專業升本以來,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認真做好教材的選定工作,每一門課都參閱比較多種教材,從中挑選出優秀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教材基本上從“十五”規劃教材、國優、部優教材,“面向21世紀新教材”、近幾年獲國家獎的教材或多年來公認的權威教材中進行選擇。所選教材理論系統、知識面寬、內容新穎、突出先進性和發展性,得到了師生好評,能符合專業教學大綱要求。同時,積極鼓勵教師編寫教材,并根據教材的實驗內容及我校的實驗室條件自編相關的實驗指導教材。
3.3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高度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大力推廣和應用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積極使用校園網、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全系100%的課程已經全部實現了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效率和信息量大大增加,那些僅靠敘述和板書等傳統手段難以說清的問題變得生動易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開闊了眼界。同時,實現了精品課程網上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使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明顯發展,為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提供平臺。
3.4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制度健全,手段先進,執行嚴格;教學管理改革力度大、效果好;教學質量保證和監控體系運行良好;專業指導委員會能實質性、制度性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社會需求調研和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制度化、經?;龠M專業結構調整和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實驗室實行開放管理。
4.結語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基本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我們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樹立良好的學風。根據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科發展的要求,制定教學計劃,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鼓勵教師申報省級、院級各類科研項目,在經費和研究環境上予以配套,監督其按期完成研究任務。鼓勵教師公開出版、發表學術專著和論文,制訂優惠政策,鼓勵教師從事與專業研究方向相關的科技項目開發工作。本著“鍛煉隊伍、提高聲譽、尋求突破”的思想,積極協助教師尋求橫向合作項目,精心組織開發工作,督促其按質、按量、按計劃完成項目。以便積累經驗,為尋求高水平合作,從事高水平開發工作做準備。
參考文獻
[1]張麗紅. 以實踐和創新為導向的電子信息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 科技視界, 2016(4):23-23. [2] 袁可可. 電子信息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創新[J]. 科學中國人, 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