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穎
摘 要:在大多數傳統銷售行業中,廠商會在特定時期根據不同省市地區劃分授權經銷區域,賦予特定經銷商獨家銷售權,并要求其不得進行跨區域銷售,且約定違約條款,而在實際銷售、渠道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多數廠商又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竄貨現象,即授權經銷商為獲取非正常利潤,枉顧協議約定,以低價銷售等方式蓄意向《經銷協議》規定的授權區域以外的市場銷售產品。截至目前,我國尚未出臺一部有效規避竄貨行為的法律或法規,盡管各行業協會、地區協會曾發出一些防竄貨的倡議書,但其法律約束效力薄弱,依然無法有效對其進行規范。
關鍵詞:竄貨;經銷協議;假冒;侵權
一、經銷商及竄貨的概念
1.經銷商
經銷商,即將從廠商購入的產品以批量銷售的形式通過自己擁有的分銷渠道向零售商或批發商進行銷售的獨立或連鎖的商業機構。經銷商的相關定義有很多,但究其本質,均是產品從廠商的手中傳至消費者手中要經過的中間渠道。經銷的形式可分為獨家經銷和非獨家經銷。本論文將在排除廠商縱向壟斷行為的情況下,只以獨家經銷形式為討論對象,即在一定時期、一定區域,經銷商對廠商特定的產品具有獨家購買權和銷售權。通常情況下,廠商與經銷商之間訂立《經銷協議》,構建起買賣合同關系,而后,經銷商以自己的名義在其授權地域范圍內進一步細分區域市場,并與分銷商簽署《分銷協議》,同時,經銷商亦可自己保留部分直銷區域,直接面向消費者。
2.竄貨
竄貨,又稱倒貨、沖貨、跨區銷售,是銷售網絡中與廠商簽訂合同的經銷商,使產品不在合同所規定的銷售區域內儲存、流通或銷售的行為。本論文將研究討論的竄貨行為限定為惡意竄貨,即,經銷商為獲取非正當利潤,蓄意以低價銷售等方式向自己轄區以外的市場傾銷產品。
竄貨分為兩種形式,即直接竄貨和間接竄貨。
直接竄貨,即經銷商本人將產品直接銷售給非所屬區域的批發商或零售商。一般情況下,廠商與經銷商之間是單純的買賣合同關系,即經銷商向廠商付款提貨,取得對所購買產品的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等全部產權,經銷商根據《經銷協議》的約定以及廠商的指導價格進行對外分銷或直銷。如此一來,經銷商的對外具體售價、銷售方向,廠商便難以控制,甚至是無權過問。
間接竄貨,即由經銷商所屬區域的分銷商將產品銷售給非所屬區域的批發商或零售商。在廠商授予經銷商較大市場區域的情況下,經銷商會根據自身經營能力,結合地域市場的預判與評估,在其授權地域范圍內進一步劃分區域市場,與分銷商簽署《分銷協議》。廠商與經銷商簽署的《經銷協議》中通常會事先明確約定經銷商應對其授權地域范圍內的分銷商負責,并承擔連帶責任。但是,鑒于合同關系的相對性,因此,廠商只能控制產品的出廠價格,并規定市場統一指導價,經銷商與分銷商之間的產品售價便無從過問和管理。
二、在直接竄貨和間接竄貨行為中參與主體的民事責任
1. 在直接竄貨行為中參與主體的民事責任
在直接竄貨中,經銷商之間竄貨的情況下,供貨/購貨經銷商因違反了其與廠商之間分別簽署的《經銷協議》,對廠商應承擔違約責任;同時,對其他經銷商構成侵權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
面向廠商,一方面,《經銷協議》中的“禁止跨區域銷售為處罰違約者提供了法律依據,如有違反,就可以追究責任。因為供貨/購貨經銷商與廠商之間均存在《經銷協議》,該協議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且不存在法律規定的無效情形,就應合法有效,供貨/購貨經銷商均應根據《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承擔違約責任。
另一方面,供貨/購貨經銷商并不構成商標權、專利權的侵權行為。因為竄貨行為中涉案產品多為官方正品,雖然售價低于市場價,且銷售者無法提供合法的發票,但是,只要涉案產品不構成假冒注冊商標,也未混淆商品的出處,就很難認定為竄貨行為侵犯商標權。另外,根據商標權窮竭學說,即商標權用盡學說,任何人將在市場上合法取得的綴附注冊商標的商品再行轉讓或投入工業上的使用均不構成對商標權的侵害。同商標權一樣,專利權在實施中也受“首次銷售”(即專利權用盡)的限制,即專利權人自己制造或者許可他人制造的專利產品上市經過首次銷售之后,專利權人對這些特定產品不再享有任何意義上的支配權。
面向其他經銷商,供貨/購貨經銷商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應該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和《侵權責任法》承擔侵權責任。供貨經銷商跨區域低價向其他地區的經銷商供貨,必然影響到他區域經銷商的正常經營銷售,因此,筆者認為直接竄貨行為中供貨經銷商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既然供貨經銷商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則購貨經銷商因與之共同實施竄貨行為而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應當根據《侵權責任法》第8條的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面向消費者,購貨經銷商不構成侵權行為。購貨經銷商面向消費者時,依然是以合法授權經銷商的身份,且提供的產品為正品,同時能保證售后服務,而其進貨渠道和產品進價與消費者無直接關系,因此,并未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消費者不構成侵權行為。
在直接竄貨中,若經銷商向非經銷商主體供貨,供貨經銷商針對廠商或者其他經銷商依然應承擔前述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而非經銷商主體則不同,其因缺乏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而不承擔違約責任,但因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而對其他經銷商構成侵權行為,同時,針對消費者,購貨非經銷商主體在提供產品或服務時的隱瞞產品渠道的行為,直接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等,若因產品質量出現問題無法提供售后而損害消費者的合法利益的,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因購貨非經銷商主體并未與廠商直接簽署《經銷協議》,也未與經銷商簽署《分銷協議》,因此,廠商及經銷商的相關規范制度僅能約束與其簽署《經銷/分銷協議》的經銷商或者分銷商,而不能直接約束和限制下游的非經銷商民事主體等。
在某種情況下,非經銷商主體很可能是廠商的競爭對手,是竄貨行為中的主謀,他指使其經銷商利用廠商在營銷管理上的漏洞進行惡意竄貨,以低價跨區域銷售的方式擾亂廠商的正常市場價格體系,抑制廠商的銷量增長,擴大其競爭品牌的市場范圍,從而擠占市場。因此,購貨非經銷商因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而對其他經銷商構成侵權行為。具體而言,因其影響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質量的正確判斷和選擇,構成市場混同行為,且屬于欺騙性市場交易行為。而購貨非經銷商是否構成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針對消費者,購貨非經銷商主體的欺騙性市場交易行為,比如故意沒有披露其已知的、對消費者很有幫助的信息,而他知道這會給消費者造成錯誤印象、并追求該結果,則直接或間接、全部或部分地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權利,購貨非經銷商主體應依據其對消費者所造成的侵權行為及損害后果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2. 在間接竄貨行為中參與主體的民事責任
在間接竄貨中,無論供貨分銷商向其他分銷商竄貨,還是向非分銷商主體竄貨,竄貨行為發生轄區經銷商均應對廠商承擔違約責任。同時,鑒于分銷商的不正當競爭侵權行為,轄區經銷商對此亦應承擔連帶責任。
竄貨行為發生的轄區經銷商負有監督和管理的職責,而依據《經銷協議》,經銷商通常還應該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就該等情況下,如何歸責就涉及到了第三人的行為或原因與債務人的責任問題,即“為第三人負責”。這一問題因法律對于債務不履行責任或違約責任所采的規則原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
在間接竄貨中,分銷商之間竄貨時,實施竄貨行為的供貨/購貨分銷商因違反與經銷商之間簽署的《分銷協議》的約定而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同時,因為構成不正當競爭的侵權行為,故亦應對相應的經銷商承擔侵權責任。
在間接竄貨中,分銷商向非分銷商主體竄貨時,購貨的非分銷商主體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與直接竄貨中應承擔的責任相同。因為,無論是直接竄貨,還是間接竄貨,購貨的非分銷商主體均是未經授權購買產品并銷售,其本質上并無差別,盡管廠商查處取證更難,但是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應當相同,此處便不再贅述。
三、結語
市場秩序的核心是形成健康的競爭機制,只有通過競爭、優勝劣汰,才能充分調動各經營者的積極性,促使其提高質量、技術、管理和服務水平,并實現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竄貨行為的不正當性卻通過消極落后、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損人利己的辦法擠占市場、牟取暴利,造成市場價格、供求關系扭曲,在不同形式的竄貨行為中,不同參與者應基于其違約或侵權行為面向不同的主體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梅明平:《經銷商管理》,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第3版,第4頁。
[2]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613頁、第656頁。
[3]劉春田:《知識產權法》(第五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第205-206頁、第303頁。
[4]種明釗:《競爭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2月版,第113-115頁、第121頁。
[5]楊立新:《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5月版,第137頁。
[6]吳宏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