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在發揚傳統教學優點的同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談些看法。進一步明確只有幫助學生“全腦發展”,才能迎來我們整個教育事業的“春天”。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右腦開發;形象思維;全腦發展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右腦開發的現實背景
(一)適應高中語文學習的需求。進入高中以后隨著學習科目的增多,很多學生不能很快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聽課抓不住要點,要求清晰記憶的知識點記憶不牢固,各知識點不能串聯在一塊,從而導致學生成績不進反退,從而引發脾氣暴躁、情緒低落,甚至自卑自棄等心理問題。
(二)提高學生語文整體能力的需要。記憶力不好直接導致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差,字詞積累不夠,對文章(尤其是文言文和詩歌)的理解能力地低下,閱讀寫作整體構建能力弱,語法混亂,語言組織能力不夠,思路不清晰,語體甄別能力弱,缺乏質疑和創新能力,最終影響了語文的整體能力。
(三)提高提高學生整體考試能力的需要。不少學生考完試后都會或多或少在各科卷子上查找到自己誤做的題,因為缺乏科學的記憶方法,不少同學干脆就放棄自己的文科。因為理解能力差,導致英語試題中即使每個單詞都認識但依然會把閱讀題做錯,數理化試題有的同學讀幾遍都還在不知所云。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右腦開發的實踐探索
(一)運用直觀具體的視覺形象、聽覺形象刺激學生右腦,從而達到強化形象思維的目的。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同時如能親眼看到相關圖片視頻,就會促進理解記憶、提高學習效率。教學實踐證明,視覺形象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在介紹寫作背景和分析課文時,投影相關圖片和視頻,就能有效調動學生右腦參與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右腦的表象積少成多,就能逐步強化學生的形象思維,并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聲音形象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而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記住課文,還能讓學生體驗到一種學習的快樂和滿足。播放名家的朗誦錄音,能帶給學生審美愉悅、鼓舞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范讀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教師在講解詩歌時,尤其要強調學生對詩歌要進行反復朗讀,如果在朗讀時再配上合適的音樂,那么豐富的聲音形象無疑會促進學生右腦功能的開發與發展。
(二)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展開聯想與想象,從而逐步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聯想和想象是創造力的基礎和核心。聯想的基木特征是由此及彼,這就需要對不同概念和形象的異同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利用幻燈片等手段可以方便快捷地對不同概念和形象間的相似性并進行反復比對,這個過程實際上突出了對右腦聯想能力的訓練,對培養學生的發散和逆向思維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詩歌教學中在強調學生進行反復朗讀的同時,可以指導學生想象詩文中描寫的景物,想象人物活動的場面等;作文教學中可以加強續寫、改寫、擴寫等訓練。長期堅持,學生的想象能力必可大幅度提高,而創新思維的幼芽也就可萌發了。
(三)幫助學生改變刻板機械的學習狀態,幫助學生學會對比式學習。建構主義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知識的增長有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方面,人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來實現認知結構的完善。因此,教師不妨在學習新課的時候運用對比教學方法,尤其是將以前學過的知識與之進行聯系比較,在分析比較中把握二者的本質聯系和區別。例如在《竇娥冤》一課,很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元代戲劇,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竇娥這個封建社會中的底層婦女形象。而魯迅《祝福》中的祥林嫂也是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不幸婦女,二者同樣命運悲苦,但是由于生活經歷與生活環境不同,導致一個選擇逆來順受,一個選擇與命運抗爭。因此可以設計討論“竇娥與祥林嫂形象異同分析”,引導學生理性分析與比較,把握竇娥的鮮明性格,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形象記憶和分析。
(四)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要突出學習實踐,促進學生全而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學習實踐活動來促邊學生右腦的開發,如寫作、演講、辯論、學習成果展示等。“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漠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開發學生大腦潛力都很不利。所以,讓學生自己學會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學習成果、通過實物投影分析作業得失等,這些都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形象思維,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五)活用教材“范例”,舉一反三。高中學生學習的最大問題就是課本與是考試兩層皮,學生學了課本卻不知道在考試中如何展示自己所學。考試試題來源于課本,試題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課本。語文學習在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同時,還應幫助學生學會考試。因此,教師應該時刻謹記這一點,在活動設計時,不妨把教材作為溝通考試與知識的手段和工具,作為學生學習的“范例”。例如《張衡傳》,這一課是一篇非常典型 的文言人物傳記。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延伸:全班集體分組查找官職升降離職等文言詞語,分組查找文言文中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用法,分組分析張衡相關事件及其人物性格,分組查找這一課涉及的文化常識等等。最后隨機抽查小組成員上臺講解,任務講解完畢后還可讓講解人員講解記憶的方法,引導學生補充,最后老師予以點評和補充。讓學生參考當年高考題的模式出題,老師精心挑出一部分試題對學生進行測試,還可找出類似的文言文試題予以測試講解。如此一來,即可真正激發了學生對文言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搜集資料與講解,也鍛煉了觀察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教師還可以激發學生創作古詩、宋詞等。但是,這種方式難度比較大,教師要注意引導,在成果評價中也要放低要求。但教師不能單純為了活動而活動,必須要巧用教材資源,著眼于學生的知識生長點,創設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課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綜上所述,才能迎來我們整個教育的“春天”高中語文課堂上,利用一切手段充分開發學生右腦,幫助學生形象記憶,在提升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有利于學生左右腦的協調發展,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其它相關科目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幫助學生“全腦發展”,迎來我們整個教育的“春天”。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快速記憶法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JCJYC1825134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郭巧轉(1982.6-),女,漢族,河南淅川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縣優秀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