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艷
閱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對于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說明是這樣的: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能力包括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篩選能力、鑒賞能力和記憶能力,而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所謂理解,就是弄明白課文意思的解讀文本的能力。大凡認真讀書的人都能體會到:有效的閱讀一定是“心靈與文本的真誠對話”。而課文批注恰恰可以對這一過程的實現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批注,簡單地說,指在閱讀過程中及時把批語、評論、心得、疑問、警句、注釋等寫在讀物的空白處的閱讀法。批注可以使文章醒目,能夠促使自己在閱讀中思考,增強讀書時的感受力,把握讀物的主要內容,開拓剖析作品的思路,提高表達能力,與作者進行對話。
“批注式閱讀的特點是:‘意(批注)隨文(文本)生。”①通過一邊閱讀一邊點評把讀、想、記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種讀寫結合的方法,從古至今都用得十分普遍。宋代理學家朱熹把這種讀書法稱為“標記閱讀法”,它是我國文學鑒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和傳統。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詞斷句,是閱讀者自身感受的筆錄,體現著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
一、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個人用心去讀文章,就一定會有或深或淺的感想。要培養邊讀邊想的習慣,隨時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想。魯迅《祝福》對句式的錘煉是語言的典范。如祥林嫂淪為乞丐后運用的是定語后置句:“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為什么不寫成“內中一個空的破碗呢?”對此批注,既有對句式本身的探討,更有對人物遭遇和社會環境的深層探秘,可以寫出自己的閱讀感悟。
二、質疑式批注
學貴有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帶著問題去讀書、去聽課,才會真正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質疑式批注的閱讀方法,有利于培養自己的懷疑與探究精神。
三、聯想式批注
讀書時,我們不僅要讀懂文章的內容,還應從文章的內容想開去,想到與課文有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這樣閱讀才會有大的收獲,這就是聯想式批注的方法。例如讀了《海倫·凱勒》一文后,寫道:“一個殘疾人都能考上大學,我一個健康的人卻不能搞好學習,真是慚愧啊!”這是對比聯想。對文章結論、觀點、特點和表達技巧的“求因”,以感悟重點內容和體味藝術奧妙。為什么許多作品的虛構與夸張,我們反而感到合情合理呢?描寫人物為什么要重在“畫眼睛”?為什么要用反襯、烘托、先破后立的手法?等等。有的還可以延伸課外,探索人生意義。這種由此及彼的閱讀中會覺得很有意思,很有收獲。
四、評價式批注
這里的評價包括兩種,一種是對作品中人物的評價;一種是對語言文字的評價,指出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例如,有的學生在讀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批注道:“一個‘綠字,讓我看到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江南”。評價式批注可以極大地調動自己的閱讀積極性,讓自己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權評價書本,同時也培養了自己解決閱讀問答題的答題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補充式批注
補充式閱讀其實是學習的課外延伸和拓展。補充式批注也有兩種,一種是在文章留白處進行想象補寫;一種是補充與課文有關的背景知識、語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的課外知識。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里的“——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這里可以對朱自清先生回家后的語言、動作、心理進行想象性的補寫,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如學習政論散文的代表作《過秦論》,可以補充“春秋戰國”和“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知識和政治知識,是自己的學習具有一種橫向的學科聯系。
自己的批注式閱讀(學習)應特別注意:
⑴與同學的交流與溝通,做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⑵閱讀(學習)的疑問,要及時向教師提出,爭取在有限的課堂內解決自己的學習疑問;
⑶要定期歸納自己的學習成果,反思自己自主學習中不足的,及時改進,跟上教學進度。
六、利用“二次批注”提高批注精準性
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批注經驗,掌握了一定的批注技巧,見識了不同類型的文章,教師可在此階段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看看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的批注方法。例如,學生學過的寫人的文章有《北京老人》、《森林警察》、《愛的奇跡》、《買小狗的小孩》、《深山風雪路》、《在炮兵陣地上》……。說明文有《只有一個地球》、《蟬》等等。寫景的文章有《記金化雙龍洞》、《頤和園》、《慕田峪觀云海》、《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詩歌有《我們愛你,中國》、《長江之歌》等。經過歸類,學生就會發現寫人的文章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去批注,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并與之產生共鳴。寫景的文章主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去批注,體會作者觀察之細致,用詞之精妙。說明文主要抓住說明方法去批注,深入體會作者用詞之嚴謹,寫作手法之靈活。詩歌可抓住重點詞及誦讀技巧去批注,體會詩歌內容的跳躍性,語言文字的音韻感及詩人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學生在了解了不同文章批注的側重點不同后,遇到新的課文不用老師指點,會目的明確地直入主題,很快的尋找到自己所需的答案。
在批注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的最大問題就是批注的不到位,這體現在批注內容的淺顯、用詞不準確或不知如何表達。如果教師能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后提醒學生將新的收獲補充進批注內容,學生將受益匪淺。“二次批注”不是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簡單重復,也不是學生已有水平的簡單再現,而是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真正的提高和發展,有意識地發現別人思考角度、思想內容的獨特之處,開闊思路,豐富批注內容。常此以往,學生的理解力、表達力、概括性將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木笛》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聽了這句話,朱丹的眼中頓時涌出苦澀的淚水……”,因受自己的理解水平限制,學生只批注道:“沒被錄取,心情沉痛。”學生與老師交流后才得知,他內心的苦楚不僅是因為個人前途的渺茫,也同樣因不被人理解而傷感,為今天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日而悲痛。學生經點撥對課文理解得更深了,此時我要求學生將新的收獲補充進去。幾課下來,學生的思考有了方向性,更注重聽別人發言,學得也更扎實了。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榆縣雙崗鎮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