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光?余珉露
摘 要:在四川大劇院舉辦的“暢想未來·文旅融合新時代下的演藝產業創新實踐”高峰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圍繞“扎根本土,創新演藝”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馬述智教授暢談了《文旅融合下的劇院經營策略》,張利介紹了《淺談劇院經營管理》,陳佩斯總結了《喜劇本土化的實踐與發展》,周莉亞提出了《當代舞劇創作的選題與角度》,曹曉寧以《從百老匯到迪士尼》為題,講述了堅持“原創”是走向國際舞臺之本。
關鍵詞:文旅融合;創新演藝;本土化;高峰論壇;劇院經營;舞劇
2019年10月11日上午在四川大劇院舉辦了“暢想未來·文旅融合新時代下的演藝產業創新實踐”高峰論壇。國內各省級大劇院負責人、各演藝聯盟院線負責人、知名文化藝術專家學者近200人出席活動,專家們暢談了他們對劇院發展和藝術創作的觀點和看法。
論壇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致辭,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竇維平發言,他們都表達了對四川大劇院的未來充滿期望。現任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管理系黨支書記、戲劇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馬述智教授,曾擔任過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話劇《三毛錢歌劇》、音樂劇《名揚四海》等三百余部演出的舞臺技術和演出制作管理工作,他以《文旅融合下的劇院經營策略》為題,從文旅融合對劇院經營的影響,劇院的經營定位和發展方向,以及劇院的經營方式等角度來探討新時代下的演藝產業創新實踐。他說:“劇院的觀眾群不再是單一的本地民眾,還有外地游客和外國游客。劇院經營者要考慮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通過塑造自己獨特的形象(本土藝術形象)便于擴大公眾的認識度和美譽度。”
論壇嘉賓張利,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他的發言題目為《淺談劇院經營管理》。他提出新時代的劇院要做好以下幾點:堅定不移地以演出內容為運營核心;實行多元化經營模式,提高經營業態;堅持開展藝術教育工作,拓展藝術受眾;扎根本土,為本地演藝文化事業服務;服務于城市的對外人文交流工作。他說:“劇院要成為本土藝術院團和藝術人才發展的平臺和舞蹈。九年多來,廣州大劇院積累和上演了廣東本土優秀劇目三百余場,廣州歌舞劇院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廣東粵劇院粵劇《南海一號》等廣州本土院團的優秀劇目。”
中國喜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大道文化創始人陳佩斯也受邀參加了論壇,其《戲臺》、《陽臺》、《托兒》、《老宅》、《春宵保衛戰》等佳作,廣受大眾喜愛,其主演的作品《戲臺》被譽為“當代喜劇的一座高峰”。他以《喜劇本土化的實踐與發展》為題,提出本土文化與觀眾有著親密的關系,喜劇中每一個精心設計的“笑點”因本土化而更具效果。他的喜劇本土化創作方式得益于他曾到四川演出時,運用四川方言使四川觀眾笑聲分貝和笑點頻率明顯提高的經驗總結。陳佩斯還提出,作品出發點要“低姿態”,創作的目的或初衷是讓觀眾喜歡,要“接地氣”而不是把自己舉高,去教化觀眾。
中國東方歌舞團國家一級舞蹈編導、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文化部2016年青年拔尖人才,曾連續獲第十三屆、十四屆舞劇“文華導演獎”,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沙灣往事》、《杜甫》、《花木蘭》總導演——周莉亞,在論壇發言中就《當代舞劇創作的選題與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對舞劇創作主題和角度的選擇,提出了“兩條線”的創作方式:一條是作品表面的一條線,即舞臺的視覺呈現;另一條是作品內在想傳達的一條線,傳達思想情感。在創作過程中,她結合了舞劇故事的本土元素,例如:在創作《沙灣往事》時融入了廣東的民俗:音樂、繪畫、磚雕、石雕以及木雕,通過舞蹈視覺藝術這個載體把廣東地域的特色文化呈現出來,讓觀眾不光在視覺上看到,還讓他們感受到廣東音樂人的人文情懷。在創作舞劇《杜甫》時,通過杜甫的人生經歷,反映出盛唐衰落過程中的社會腐朽,并用古典舞題材來借古喻今,運用概念式的、符號式的創作方式,用動機發展、種子概念來做舞蹈肢體的創作。在舞劇《花木蘭》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圓”處處可見,圓的舞姿、圓的流動路線,不光是舞蹈中大量運用“圓”,道具中也運用了“圓”,如:圓圓的門洞、圓圓的桌子、圓圓的布景等等。“圓”以時間、團圓、和平的寓意與戰爭“尖”(三角形的運用)形成了視覺對比、強烈的沖擊。在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創作中,她大膽地用舞蹈的方式講述了復雜的故事、復雜的角色及角色間的關系,并將空間概念用到了極致,人物角色變得豐富,觀眾在舞劇中總能找到自己關心的人和事,選擇他們所需的視角點。有記者問周莉亞老師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是如何表現上海這座城市的元素,她回答她感受到了上海人文的溫度,并把這份溫度帶入作品,讓觀眾感受到上海的氣息。
美國利伯提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國人文旅游景區的創意策劃人與開創者、中國原創舞臺劇創制領軍人曹曉寧,先后在北京成立了天創國際演藝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和港中旅游天創景區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他是“中國百老匯演出模式”的締造者、旅游景區創意策劃人。他以《從百老匯到迪士尼》為題,講述了堅持“原創”(中華民族文化)是走向國際舞臺之本。《功夫傳奇》在國外巡演、駐演1396場,是建國以來出口演出場次最多、國際影響最大的一部中國原創劇目。天創公司的原創劇目堅持將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藝術相結合,在全球演出總場次截至2019年9月底已達9400余場。例如:《夢幻漓江》將芭蕾與雜技相結合;《天幻》則是現代舞與雜技結合形式的超越;《新白蛇傳》是對傳統京劇的空前突破;以民族舞蹈為主題的《馬可波羅傳奇》在國外巡演駐演超過三百場。他說:“文化內容設計一定不能復制,復制則衰,克隆則敗。優秀的原創內容設計每一個都是獨特的、唯一的、有創造性的,沒有一個成功的套路或標準的配方可以重復使用。”
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和靈魂,就去看看這座城市的劇院。劇院不僅是藝術表演場館,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市民精神的家園。演藝創新,需要創作出屬于我們這座城市的作品,帶著這座城市人文情懷的溫度,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反映本土老百姓的生活點滴。正如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竇維平所說:“扎根地方特色文化,讓歷史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