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饒平布馬舞是流傳于廣東省饒平縣的漢族民間舞蹈。起源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它融漢族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于一體,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其表演內涵豐富、形式生動優美。2004年我縣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布馬舞之鄉”,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布馬舞之鄉”,布馬舞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文圍繞饒平布馬舞引進校園的案例背景、課堂教學案例的具體做法、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情況、取得的成效和探討進行描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各種活動為載體,旨在激發學生對饒平布馬舞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使饒平布馬舞在傳承創新中發展并發揚光大。
【關鍵詞】 ?饒平布馬舞 非遺 進校園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4-001-03
【案例背景】
中國音樂學院趙曉楠先生提出:中小學的民族音樂教育也就是“鄉土音樂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關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要求“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鄉土音樂是凝聚潮汕人民情感、智慧、力量的堅實紐帶,它牽系著海內外潮汕人的鄉情鄉誼。但近年來,鄉土音樂受到嚴峻的挑戰和沖擊,特別是許多未成年人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越來越少,就更談不上喜歡了。對此我們深感危機,認為要傳承鄉土音樂必須從“從娃娃抓起”。因此,我們選擇了最有特色的——饒平布馬舞走進校園。
饒平布馬舞是流傳于廣東省饒平縣的漢族民間舞蹈。起源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它融漢族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于一體,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其表演內涵豐富、形式生動優美,在饒平民間深受群眾喜愛,2004年我縣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布馬舞之鄉”,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布馬舞之鄉”,布馬舞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種漢族民俗文化,布馬舞表演活動在饒平城鄉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群眾喜愛,每逢新春佳節及喜慶日子,人們喜歡演出布馬舞展示吉祥喜慶,增添節日氛圍。饒平布馬舞尤以黃岡鎮霞西村表演最為精彩。我們把饒平布馬舞引進校園,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各種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對饒平布馬舞的了解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布馬舞進課堂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走進廣東民間藝術的絢麗山花——饒平布馬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分析:
饒平布馬舞是流傳于廣東省饒平縣的漢族民間舞蹈,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它融漢族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于一體,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以四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各種活動為載體,激勵學生參與與體驗活動,激發學生對饒平布馬舞的熱愛。
教學目標:
(一)了解家鄉的傳統文化——民間布馬舞,全方位感受布馬舞文化的瑰麗多姿,產生探索布馬舞的興趣。
(二)通過學習布馬舞的動作和陣形、伴奏音樂、嘗試設計與制作馬鞭、斗篷中,感受布馬舞萬馬奔騰、矯健雄壯的氣勢。
(三)在音樂游戲、聆聽感受、模仿實踐中,培養學生對家鄉布馬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對布馬舞隊的起源、發展、象征、氣勢、音樂、動作、道具各方面的內容有較深的了解,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和感受其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感受潮州大鑼鼓的伴奏音樂和學習布馬舞的經典動作。
教學準備:布馬和馬鞭、頭飾,自制馬鞭、打擊樂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l.觀看視頻:欣賞由饒平縣中心幼兒園的“小精靈布馬舞隊”表演的節目《甕城小將》。甕城指的是饒平縣黃岡鎮,節目寓意是祝愿家鄉像一匹匹馬兒一樣,發達騰飛。
(一個個小將駕馭布馬,揚鞭奮蹄,有時馳騁跳躍,競發奔騰;時而靜致逸動,翩翩舒意。該舞蹈榮獲省少兒藝術花會銀獎。將潮州大鑼鼓音樂與布馬舞舞韻融合一致,同時滲入有趣的馬蹄聲和馬鳴聲。圖片攝影者:李杰華)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對饒平布馬舞的關注。]
2.交流討論:①這是什么舞蹈?這個舞蹈給你什么感受?你在哪里見過?
師:這一種嶺南獨特的舞蹈表演——演出開始,一陣模擬馬嘶的笛音過后,在雄渾的潮州音樂和潮州大鑼鼓聲中,眾“駿馬”奔騰而上,“馬群”時而洶涌澎湃、雄壯奔放,時而徐徐而行,馬姿優美,它就是被譽為粵東民間藝術絢麗山花的饒平布馬舞。
②師:同學們,幼兒園的孩子都能布馬舞傳承得如此好,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學生:可以。(滿懷信心)
3.通過課件,了解布馬舞的起源、發展、象征意義等。
(饒平布馬舞尤以黃岡鎮霞西村表演最為精彩。圖片攝影者:張廷州)
二、新課教學
l.欣賞布馬舞的伴奏音樂
(1)玩音樂節奏游戲《鑼鼓介》:先聽音頻
(布馬舞的伴奏音樂來自潮州大鑼鼓,在音樂節奏游戲中學習鑼鼓介,為接下來的布馬舞表演做好鋪墊。拍攝者:鐘靜芬)
(2)分組分聲部加入游戲:跟著潮州大鑼鼓的鼓點讀一讀,按鼓的手法打一打。
(3)教師播放布馬舞的伴奏音樂,讓一些學生加入打擊樂器,其他同學用鼓手法進行伴奏。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音樂游戲中感受布馬舞鏗鏘有力的音樂節奏特點和歡快喜慶的音樂氣氛。]
2.了解布馬:
(1)在課件中了解民間藝人余比兒的生平事跡和巧妙手藝,了解工藝家們制作的布馬、紗燈的圖片或模型。
師:余比兒最令人稱道的作品是成功地包裝了饒平布馬舞,讓這一盛行于山區的民間舞蹈煥發異彩。余比兒運用精湛技藝重塑“布馬”,他先用竹子、篾片輔以鋼條鐵絲扎成馬的框架,再加以造型,糊上紙,在紙面上貼布,裝上飾物或彩繪。為塑造“騎”馬藝人的英姿勃發,還為“騎”馬人制作了一件長及足踝的披風。最初制作布馬,余比兒總嫌布馬的眼睛不夠靈活,于是請了縣里有名的工藝師來指點,不斷琢磨、試驗,直至造出布馬傳神的眼睛。
[設計意圖:進行布馬相關知識介紹,引起學生對民間藝術家的敬佩。]
(2)欣賞教師表演的布馬舞。
(3)教師出示8組布馬和馬鞭、頭飾,學生分小組輪流觀察服飾、造型特點和舞動的韻律,試一試背上布馬,學一學。
(馬是吉祥的象征,布馬的道具裝潢、演員服飾配飾十分考究。拍攝者:劉樹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玩中萌發探索和學習的興趣。]
(4)討論:其造型特點和裝飾特點
①華麗的服飾:說說你認為最美的最有特色的地方?
頭飾:精巧、艷麗、象皇冠
服裝:精美、華麗、有武將風范
鞋:精簡、奪目
②漂亮的斗篷
③有趣的馬鞭
3.學習布馬舞的基本動作
(1)師:同學們,學習了布馬舞這么多知識,你們想不想跳一跳,一起來領略布馬舞的藝術魅力?(生:想)
教師講解關于布馬舞幾個有趣的基本動作,同學們把美術課上自制的馬鞭拿出來,跟老師學一學,看誰學得最好。
“走馬抖鞭”“碎步甩鞭”
“揚鞭躍馬”“英勇對戰”
“蹲馬小憩”
(選取布馬舞的一些經典動作進行學習,將弘揚與發展家鄉傳統文化的愿望播種在學生的心田中。拍攝者:林文靜)
(2)教師指出動作的要點和協調性,學生聽節奏學習。注意由慢到快,在學習中將每一次表現得最好的學生請上臺做示范。
(3)聽音樂,跟著老師完整表演一次。
(4)分組訓練:每一組選取你最喜歡的兩個動作連起來表演一次。
(5)教師巡回指導,糾正錯誤動作。
①分小組進行表演。
②師生評價,生生評價。
4.學習分辨布馬舞陣形“并駕齊驅”、“長龍開陣”、“雙龍擺尾”“蝴蝶采花”。
①欣賞這四種陣形的圖形。
②了解四種陣型的跑法。
③在視頻中學會分辨幾種陣型。
三、音樂游戲“狀元巡街”
l.聽老師宣布游戲規則:
(1)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分四組聽著音樂進入。
(2)音樂歡快輕松——“走馬抖鞭”
音樂停——“蹲馬小憩”,不許發出聲音。
音樂激烈——兩兩“英勇對戰”
(3)看那一組動作最到位?最整齊?小耳朵最靈敏?
2.教師示范
3.游戲開始。
4.評選最優秀的布馬舞隊,獎勵小組每人精美布馬頭飾一頂。
四、教師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布馬舞的許多知識,知道布馬舞集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工藝于一身,藝術內涵豐富,她是傳統文化中的明珠,被譽為“民間舞蹈的奇葩”。在今后的課外活動中,希望同學們能根據所學的知識,為布馬舞創編出一些不一樣的動作來,表演給大家看好不好?讓我們一起努力,將這樣的文化瑰寶傳承下來!
【取得成效】
多年來,我們不僅讓饒平布馬舞走進藝術課堂,開發了校本課程《我愛家鄉布馬舞》,里面有潮語童謠改編的歌曲、有用潮汕方言自創的布馬舞三句半……易學易記,傳唱度很廣。
布馬舞在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中也是美麗綻放。學校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自創自編了大課間活動《布馬舞操》,自制了非常有趣的手指馬偶和馬鞭,讓全校師生都可以伴隨著“潮州大鑼鼓”的音樂舞動起來。
(有趣的布馬手偶,替代大型布馬,大課間活動,傳承度更廣。拍攝者:林文靜)
各校都成立了自己的精英布馬舞隊,不斷在傳承中創新,既可以在廣場中自由穿梭表演,又可以在藝術舞臺上表演。學校的老師自主創新,為了讓孩子們都能背起又美又輕巧的布馬,她們在道具上,用竹支做馬的骨架,由海綿做馬的肢肉,使馬兒比傳統的做法上更輕巧靈活,更便于馬的躍、騰、跳、竄……這些馬兒走進社區,參加許多民間文化活動。如:16屆亞運會火炬傳遞文藝表演、第七屆亞洲文化藝術節、上海世博會文藝巡演、2014年廣府廟會文藝巡演、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開幕式、潮州花燈節文藝表演……無數節目還參加比賽,在省、市獲獎。
(各校的精英布馬舞隊。拍攝者:張廷州)
在校園環境布置上,許多學校都精心設計,在校園文化中融入饒平布馬舞的知識和元素,讓布馬舞真正走進學生們的心田!現在走進布馬舞傳承的校園中,那一張張生動圖片,一個個鮮活的面孔,都在喚起孩子們對鄉土文化的追求和熱愛,他們完全可以承擔并以自己的風格演繹這些古老的藝術精華。
(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饒平布馬舞走進校園。拍攝者:張廷州)
《甕城小將》《策馬揚鞭》《歡歌迎盛世》《騰飛》……是學校布馬舞的保留節目,多年來一直受到學生及家長們的歡迎。小小布馬舞就這樣一步步地走進央視春晚的舞臺,還走出國門,所到之處,那一匹匹的布馬,舞動得栩栩如生,都令現場的觀眾掌聲雷動。那熱烈的鼓點,那鮮艷的傳統服飾,那稚嫩的臉蛋和腳步,竟是如此和諧!
【反思及探討】
布馬舞是饒平縣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為弘揚家鄉傳統藝術文化,使布馬舞得到更好地傳承和推廣,我們在校本課程中加入了《走進廣東民間藝術的絢麗山花——饒平布馬舞》的教學內容。這節音樂課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學生了解了布馬舞的起源、發展、象征、形式、氣勢、音樂、舞蹈動作、陣形、道具、服飾、表演隊伍等有關方面的知識;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及家鄉布馬舞的情感。為了讓各種音樂活動開展得更加深入,我們進行了很多思考和探討:
l.布馬舞倡揚了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布馬舞來源于群眾生活,藝術來源于生活,她有著積極的象征意義,每個布馬舞作品體現了饒平人民勇往直前的生活追求,我們的青少年兒童要像駿馬一樣,揚起鞭兒,在陽光下快樂成長!在教學和課內外活動中,我們要積極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將家鄉布馬舞這種健康積極的人生理念融入學生的學習中。
2.提煉布馬舞的文化精華
布馬舞起源于宋末元初,歷史悠久,由于年代的久遠,古代文化的差距,學生對潮汕音樂文化的不熟悉,有些內容學生比較難以理解,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我們準備了很多有關布馬舞的知識和內容,擷取其中的文化藝術精髓,進行知識重組,進行創新,使他們成為學生能接受和喜愛的東西。比如布馬舞的伴奏音樂、表演動作、道具、服飾等,都是孩子們感興趣的,為孩子們量身定制的,在傳承中創新,為布馬舞注入新的生機。
3.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發展
各種教學活動是在學生各項能力及積累的有關知識經驗的綜合運用與發展的基礎上來設計的,輕松自主、開放性的活動,在期間,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多角度的形式展示孩子們的才能,給他們體驗成功的機會,給予他們自己奏、自己哼、自己做、自己講、自己演、自己跳……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這樣最能夠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運用,更好的幫助學生能力的提升。
只有充分體驗了各種樂趣,才能讓學生更深地感受家鄉文化的豐富,在吸取知識的同時,更熱愛我們的家鄉和家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