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進行音樂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當前社會對于綜合素質人才需求的不斷提升,使得音樂教育也逐漸被重視起來。社會文化多元化發展背景下,在音樂教育理念中融合民族化思想,對于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音樂教育活動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高校教育需要肩負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文章針對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問題進行探討,分析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路徑探索,旨在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民族化
高校開展音樂教育活動需要將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作為重點,在音樂形式中體現其文化內涵,是決定其教育價值的關鍵。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凝聚形成璀璨的民族瑰寶,音樂教育活動中融入民族化思想,有助于賦予音樂教育傳統文化底蘊,形成對于教育對象思想的浸潤作用,以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當前高校音樂教育受到西方音樂教育的影響,民族音樂逐漸被邊緣化,為提升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水平,亟待探索音樂教育的民族化發展路徑。
一、高校音樂教育現狀及發展方向
當前素質教育教學理念在各教育階段得到廣泛認可,音樂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徑,得到教育領域及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對于音樂人才需求不斷提升,具有音樂素養的學生在職場領域也更具有競爭優勢,各教育階段對音樂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得音樂教育的發展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1]。高校的音樂教育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總結教育經驗,探索適合自身的教育發展路徑,為社會培育一批批音樂人才,而當前社會領域對于音樂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僅限于具備音樂知識的人才,其音樂藝術素養及人文素質更是決定其個人綜合素質的關鍵,音樂教育也不僅限于進行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更需要契合社會的人才需求,將培育綜合素質音樂人才設定為教育目標。現階段開展音樂教育的高校逐漸呈現系統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西方音樂教育模式在音樂教育領域具有較強的適用性,而單純照搬西方音樂教育形式及經驗,所體現的音樂教育成果又與中國本土文化體現出一定的不適應性,教學過程過于形式化,音樂藝術形式也存在缺乏藝術文化內涵的問題。為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不僅在教育活動中體現教育形式,更需要賦予教育以靈魂,重視民族化文化的融入,能夠使高校的音樂教育體現“形神合一”。
下階段高校音樂教育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還需要重視體現自身的文化特征,將教育形式、教育理念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體現中國音樂藝術的傳統風格,以實現民族音樂的廣泛傳播。高校音樂教育將培養和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音樂鑒賞能力作為教育目標,教學活動民族化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諸多阻礙,如教學基礎設施不足、教師綜合素質難以滿足民族化音樂教育的現實需求、音樂教育形式單一、教學實踐活動缺乏有效性、教學對象對于教學活動缺乏主觀能動性、數字化教育技術應用不足等現實問題,未來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發展需要解決相應問題,以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持續發展[2]。
二、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路徑探索
(一)發展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教育理念
高校音樂教育沿用西方音樂的教育方法可以快速掌握音樂理論知識,而音樂藝術學習的關鍵在于實踐,能夠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才是音樂學習的關鍵,西方音樂教育的演唱與演奏技巧在于訓練,而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下的音樂教育卻重視口傳心授,“師承”是民族音樂的主要教學形式,以通過師承的教育引導,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民族音樂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首先需要確認民族化教育理念,在音樂教育活動中重視引導學生體會音樂形式及內容的文化價值和內涵,將民族化教育理念融合到音樂活動中,重視教學活動的文化融入,賦予音樂教育以靈魂。
(二)以民族化形式體現高校音樂教育的校本特色
自古以來民族化音樂主要以戲劇或者戲曲等形式存在,旋律、唱調是主要音樂元素,包括唱腔、樂器等元素都能夠體現音樂的民族化特征[3]。由于我國不同區域的民族音樂形式具有較大差異性,每個省份或者地區的地方高校可以以被地區的民族化音樂形式為載體或者平臺,構建校本化音樂教育課程。如云貴地區屬于多民族地區,各民族的民歌頗具特色且民族風格濃郁,此地區的高校音樂教育可以將多樣化的民歌引入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多樣化,體現不同學校的音樂特色,構建校本化特色音樂課程,同時提升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
(三)重視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規模化
民族化音樂具有諸多表現形式,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發展需要重視音樂形式的有效應用,將多元民族音樂因素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中。我國屬于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音樂特色與傳統,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要重視對各種音樂元素進行深入了解,體會其文化內涵,并將特色民族文化與音樂教育廣泛融合,實現民族音樂教育的規模化。音樂教學活動需要應用多種音樂素材,民族化素材也具有多樣性,可以根據不同類型進行素材分類,包括音樂素材、舞蹈素材、器樂素材等,高校可以組建民歌團、民樂團、民族舞蹈團等規模化教育活動,將各團隊的專業化發展作為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目標[4]。西洋樂器在音樂教育領域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如鋼琴、小提琴等,民族音樂團隊建設也需要重視西洋音樂文化的融入,應用中西合璧的有機結合,使民族音樂能夠體現出開放性與包容性,同時使音樂體現更多的特色。
(四)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發展中國戲曲文化
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發展需要重視中國戲曲文化的應用,中國戲曲最早起源于原始形式的歌舞,經過歷史的流轉以及長期演化形成戲劇劇種表演形式,而其藝術形式中包含音樂、舞蹈等元素,在音樂教育中也具有適用性。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也肩負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發展戲曲文化也有利于音樂教育的民族化發展。各地區有不同的戲曲文化形式,如河北地區的戲曲形式包括河北評劇、唐山皮影戲等,山東地區的戲曲形式包括呂劇、柳琴戲等,江蘇地區的戲曲形式包括昆曲、淮劇等,浙江地區的戲曲形式包括越劇、紹劇等,安徽地區的戲曲形式包括黃梅戲、鳳陽花鼓戲等,各地區高校便可以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融入地方戲曲唱段,進行地方劇種的賞析,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進高校音樂教育對戲曲文化的傳承,提升音樂教育的有效性[5]。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開展音樂教育需要重視教育對象的思維意識發展狀態,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使得部分學生對音樂藝術文化存在崇洋媚外的心態,實現音樂教育的民族化發展,需要對學生的思維意識進行正確引導,合理設計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對于民族化音樂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以促進高校音樂教育民族化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結語
高校音樂教育的民族化發展是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必然路徑,高校可以通過發展民族化教育理念、以民族化形式體現高校音樂教育的校本特色、重視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規模化、在音樂教育中發展中國戲曲文化等途徑,實現民族化音樂教育的有序推進,利用民族音樂浸潤學生的思想,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以提升高校音樂的教育價值,同時通過多元音樂藝術文化的融合,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欣.五聲性和聲思維在民族化鋼琴作品創作中的應用研究[J].音樂創作,2018,09:116-118.
[2] 黃正紅.從美聲唱法的民族化探究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J].藝術評鑒,2018,21:105-106.
[3] 汪學政.論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滲透—以采茶戲為例[J].福建茶葉,2017,10:214-215.
[4] 陳睿明.乘“一帶一路”東風促民族音樂發展—貴州音樂民族化發展的思考[J].藝術評鑒,2018,14:22-23.
[5] 雷強力.基于西洋唱法的民族化視角探討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J].文藝生活,2017,08:234.
作者簡介:白樺(1985-),女,回族,河南鄭州人,博士,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