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玲
摘要:校企合作之所以能夠成為職業教育研究的焦點,那是因為它自身的復雜性與系統性。為此,我們認為職業教育視角下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應該關注三個核心問題:一是有效性評價標準的確立,二是有效性評價應該堅持多維的評價標準,三是對校企合作有效性評價結果的反饋與利用。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個案研究
校企合作是目前職業教育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校企合作是一個系統而又具有綜合性特點的教育形式,對其有效性的研究應該秉持一個多維的標準。通過客觀而又科學的評價才能總結出現存的問題。故而職業教育視角下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一般會涉及到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評價標準的確立,評價對象的選擇、評價結果的反饋。
一、有效性評價標準的確立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中的必然選擇。綜觀我國校企合作的發展歷程可知,校企合作具有復雜的表現形式。這些復雜的校企合作形式又決定了對其有效性的評價需要構建一個多維的評價標準。
(一)校企合作的復雜現狀
校企合作的復雜性是決定選擇多維評價標準的前提。因此,在未談及多維評價標準的構建之前有必要對校企合作的現狀進行一個簡單的說明:
首先,校企合作研究理論的復雜性。在一份針對長三角地區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研究文章中,研究者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長三角地區高職校企合作生態系統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院校合作能力有待提升、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等問題。[1]暫且不評論其研究結論的內容,僅從其研究理論的層面上分析就可知,這位研究者是在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分析長三角地區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在題為《“區域辦事處制”校企合作管理機制的研究》的文章里,研究者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校企合作管理機制的有效策略為主要依據,從創建校外實習場所、定崗實習、創建訂單班、企業建立獎學金、政府宏觀調控力不足、學校存在的問題、企業存在的問題、教師存在的問題、完善和創建校企合作管理機制、完善和創新有關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完善和改革管理機制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強校企合作管理機制在“區域辦事處制”中的運作效率。[2]反推研究者的結果可知,在研究中他們非常關注影響校企合作諸因素間的相互匹配與協同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研究者之所以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那是因為他們運用協同學、管理學的理論分析了校企合作的現狀。
其次,校企合作研究的復雜性還體現在其發展的層次性上。在不同的地區,不同職業院校之間與企業的合作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現狀,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在同一地區之內,同一院校之內,各專業間的校企合作也會表現出不同院校間的校企合作一樣的特點。因此我們說,校企合作的復雜性還體現在其不同的發展層次性上面。
再次,校企合作研究中,研究對象呈現出復雜性。雖然從宏觀層面上講,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校企合作的法律問題,校企合作的課程設置、校企合作的效果評估等都屬于校企合作研究中的客觀對象,但對于上述對象的研究卻取得不同的研究結果。故而在此我們有理由說,校企合作研究對象呈現出不同的復雜性并且因為這種復雜性的存在也使校企合作研究的成果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
(二)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評價標準
正因為校企合作具有上述各種復雜化研究現狀、發展現狀,我們在評價其有效性的時候才要選擇一個多維化的評價標準。對于這種標準的構建,有研究者提出了如下的觀點: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斷標準有三個維度:一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過程有效性;二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結果有效性;三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發展有效性。[3]從這段引文中可知,針對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評價標準應該堅持一個這樣的觀念:首先,多維化的評價標準應該呈現出評價維度上的變化。從合作過程的有效性到合作結果的有效性以及未來校企合作發展的有效性,都是校企合作有效性評價的具體對象。因為評價對象的不同,選擇并構建一個具有多維內容的評價標準,就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其次,從評價對象的構成上分析,上述引文要求我們在構建評價標準的時候,也應該堅持多維化的標準。評價校企合作的具體過程,這是著眼于校企合作的過去;評價校企合作的客觀結果,這是著眼于校企合作的現在;評價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那是著眼于校企合作的未來。因此,從時間的層面上分析,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體現出復雜化的發展特點。
再次,影響校企合作的因素也具有多維性。從宏觀的層面上講,影響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有三個關鍵性的因素:職業院校、合作企業以及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從微觀的層面上分析,校企合作需要特殊的教學模式,需要特殊的課程設置,特殊的教學與實習時間安排等等。
正是綜合上述的思考,我們才明確了一個這樣的事實:評價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需要構建一個多維的評價標準。既評價職業院校為校企合作而進行了教育教學實踐,又要企業在校企合作中而進行了相關改革,甚至是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
二、評價對象的選擇
多維的評價標準是針對不同的評價對象而制定的。因此,在確定評價對象的過程中,也應該根據評估校企合作有效性所必需的因素來逐一確定。通過上邊的分析可知,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評價對象,從宏觀層面上講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實踐是其評價的重要對象之一。為了進行校企合作,不同的高職院校之間要相互借鑒彼此的成功經驗,要在借鑒這些經驗的基礎上,對自己院校內部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改革以使之更適應彼此之間的合作。馮月崧在其題為《校企雙制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實訓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輕工—壹號養護公司”項目》一文中,重點詳細解析了汽車養護專業的學生培養的問題。通過與企業“輕工—壹號養護公司”的深度合作,詳細解析了工學專業實訓基地的構建模式。對于這樣的經驗而言,它并不能適合于所有汽車專業的學生。因為,各地職業院校構建學生實訓基地的思路是不一樣的,構建的途徑與方法也是有差別的。但這種企業與職業院校的深度結合卻為這些院校的管理者、教育者思考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拓展了思路。因此說,在借鑒這些先進經驗的同時,應該進行創新性的思考,進行個性化的應用。否則,照搬某些成功的經驗也會適得其反。
其次,企業在校企合作中而進行了合作實踐是重要對象之二。校企合作中,企業是高職生專業成長的重要實踐場所,因此,校企要向高職院校提出自己的用人需求,要協助高職院校規劃課程的設置等。校企合作的前提是人才需求,只有職業院校所培養的學生滿足了企業的需求,適合了企業的未來發展,企業提供的訓練基地才能滿足職業院校的教學需求;只有職業院校的培養需求適應了企業的需要,企業才會愿意與院校合作,才能使校企合作表現出學生職業發展的積極影響。
再次,政府在引導校企合作中進行了管理實踐是重要對象之三。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需要經過政府的引導與管理。因而,政府是否能夠制定鼓勵性政策,是否能夠制定一個長遠的規劃,都會對校企合作的長遠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校企合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實踐,它需要通過政府的引導來管理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行為。企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企業的結構調整需要政論的整體規劃,因此,企業的一切行為都不能脫離政府的管理;同樣,高職院校的辦學行為雖然從表面上看,它是某一所特定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行為,但這種教育教學行為卻應受到政府的管理與調控。這也就等于說,在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中,政府起到了一個中介的作用。一邊要負責規劃企業的未來發展,另一邊要協調高職院校規劃辦學行為,調整辦學方向。
三、評價結果的反饋
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需要在多維評價標準的客觀評估過程中獲取客觀的評價結果。對這些經過科學評估而產生的評價結果及其利用問題,我們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首先,有效性的評價結果是高職院校今后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據。根據反饋中發現的問題,各高職院校要進行適應的教育教學調整。從而使學校與企業間的協作更能彰顯出客觀的結果。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對其效果的評估結果應該首先反饋給職業院校。故而這些院校才能從中分析在彼此的合作中,高職院校一端負責實施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雖然合作雙方中一方面的單獨調整并不能使校企合作的效果達到最大化,但職業院校一方面的調整卻也能在某種程度促進合作效果的彰顯。甚至是啟示合作的另一方——企業也要采取相應的調整措施,共同促進其積極效果的誕生。
其次,評價結果是企業發展的潛在動力。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高職院校為企業培養其所必需的人才,因而,在這些人才的努力與推動下,企業會在壯大中獲取自身的發展。企業發展得益于高職院校為其培養的后續人才,而人才培養的效果卻又要受到校企合作的影響,因而,從這一點上講,我們說評價結果是企業發展的潛在動力一點也不為過。在生產力的構成中,人才是重要的因素。只有職業院校為企業培養出了適合其發展需求的人才,企業才有可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可能。
再次,評價結果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據。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協作發展需要政府的引導與規范。因而,對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評價結果就成了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的客觀依據之一。政府雖然在校企合作中處于一個中介的地位,但它的政策支持卻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原動力,卻是高職院校確定自己辦學特色的客觀基礎。因此,我們說校企合作的評價結果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據。
總之,校企合作是聯系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橋梁。對其有效性的評價,既是保持這座“橋梁”暢通的前提,也是實現這座“橋梁”暢通的保證。因此,我們從上述三個方面對職業教育視角下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問題進行了詳細地說明。
參考文獻:
[1]凌守興,陳家闖.高職校企合作生態系統現狀調查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 (21):52.
[2]戴艷紅,孫亞楠,陳麗.“區域辦事處制”校企合作管理機制的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 (30):192.
[3]許細華,潘建華.試論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及其判斷標準[J].職教論壇,2018 (09):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