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鵬祖 張鵬瑞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中國夢”,后來又強調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必須構建新型中華文明。新型中華文明的構建需要文化自信的培育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來支撐。[1]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但可以使優秀傳統文化中那些優良傳統和高尚精神啟迪、感染、價值引領當代大學生。而且從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和中華優秀文化承傳的角度來說,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文化自信;思政教育;途徑
一、挖掘通渭小曲的教化功能
(一)通渭小曲的源來
通渭小曲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并非一蹴而就,它是與通渭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緊密聯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曲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在通渭小曲愛好者和當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于2011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小曲的唱詞唱曲自覺遵循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表達忠君愛國、百善孝為先、仁義禮智信等情理的社會共識,對維護社會和諧、促進公平正義發揮著很大的陶鑄作用。可以說小曲雖小,卻承載著說不盡的廟堂憂思。[1]
(二)通渭小曲的蘊涵的教化功能
通渭小曲作為一種民俗文化的傳承,是由它的功能決定的,集中體現在它的教化的職能,通渭小曲中體現出的愛國主義精神,如“殺身成仁”、“精忠報國”、等民族氣節和家國情懷,還有“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為人之道,這些都展現了中華民族超凡的民族精神。這也成為建設文化自信有力支撐。
二、大學生文化自信與思政教育的關系
文化自信的培養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是一體兩面、辯證統一的關系。以通渭小曲的教化功能為依托,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他們從中得到教導和啟發。讓當代大學生熟知那些散落民間的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其背后蘊涵的道德情操、忠君愛國、人倫道德、為人處世的原則等,通過對其學習、整理、分析、討論,從而認同、接納、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傳達的人文精神,為我們的優秀文化感到自豪,最終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小曲、熟悉小曲、傳唱小曲、保護小曲、弘揚小曲這是本研究的最終目的。
三、通渭小曲運用到思政教學中的優勢
將通渭小曲運用到思政教學中,會活躍思政教學課堂,吸引大學的注意力,激發大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一些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唱詞、唱曲做成PPT,短視頻的形式穿插到思政課的教學中。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其傳達精神的熏染。如那些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優秀小曲作品,如曲目《蘇武牧羊》、李:(悲西京)小弟今日來北海,相勸仁兄投北國。蘇:(接唱)我豈中途把節改,不能報國我無才。蘇:(五更)牧羊北海邊,雪地又冰天,哪怕千難與萬險,我忠心猶如磐石堅。李:(接唱)兄無愧又無怨,忠心可對天,兄在北國心在漢,把兄的英名天下傳。蘇:(越尾)精忠報國為大漢,一片赤誠可對天,縱有那千難與萬險,望南天只盼著早回漢室全家團圓。表達了蘇武一心大漢,即使被貶仍懷有報國之志,絕不投靠敵國的高尚情操,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正是大學生應該弘揚的中國精神嗎?通渭小曲多蘊涵的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深遠的影響。
四、通渭小曲蘊含的教化功能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方法途徑
如何將通渭小曲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之道,融通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探討與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相結合的合理性,以此來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使得通渭小曲通過學校教育的手段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一)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轉變傳統講授式的教育教學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并借助一些多媒體教學手段。例如:采用問答法,鼓勵學生對引入到思政教學課堂中通渭小曲的教學資源進行討論。在學習中,提倡用邊學習、邊討論、邊探究的策略,對與通渭小曲背后蘊含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的資料進行上網查閱,整理筆記、大家談論等。形式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盡可能使得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接受通渭小曲文化的熏陶,形成對實現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益的思想、情感、行為。
(二)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將通渭小曲中傳達的精髓融到思政教學中
例如:假如你是蘇武生活的時代,奸佞小人當道、胸懷報國偉略、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你會選擇怎么樣?真好敵國很欣賞你的治國偉略,你是投靠敵國、一展才華,還是學習蘇武千金難買一顆“赤膽忠心?”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鼓勵大家思考、踴躍的發言,并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大家理解書本理論知識。
例如:在課堂中播放一段小視頻、分析唱詞背后蘊涵的精神實質,鼓勵大學討論、提問。
這種教學方法通過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針對一個對實際問題你做出選擇的出發點是什么?將傳統文化的精髓點點滴滴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對大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感化和教化作用,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最終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王軍.文化傳承與教育選擇[M].民族出版社,2002,10,1.
[2]干春松.文化傳承與中國的未來[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06,1.
[3]鄧球柏著.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