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瑩
摘 要:遵義有著豐富的長征文化內容,這些內容走進中小學校園具有積極的價值。具體實施長征文化進校園時,可以采用校本課開發、到紀念館或遺址參觀、通過網絡平臺查閱有關文獻等方式來讓學生接受到良好的長征精神的教育引領。
關鍵詞:長征文化進校園;內容;價值;策略
眾所周知,遵義會議是中國紅軍長征勝利的轉折點,以遵義會議為中心,整個遵義市范圍有著豐富的紅色長征文化。讓這些長征文化進入校園,走入學生內心,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深化學生對黨的歷史的認識。本文擬就長征文化進校園的內容、價值和形式等進行簡略的討論,以期能拋磚引玉。
1 遵義本土長征文化內容
在遵義市范圍內,可以進入校園的長征文化的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1 革命事跡
1934年10月,由于反圍剿失敗,紅軍離開井岡山開始長征之路。在湘黔邊境召開通道會議決定改向貴州進發,黎平會議對毛澤東轉進貴州的主張進行了認可,并決定往貴州北部行軍。接下來召開的猴場會議重申黎平會議決定,批評了博古、李德等的錯誤主張,為遵義會議作好了思想鋪墊。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的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為代表的新中央的正確領導,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從此從勝利走向勝利,遵義會議因此在歷史上具有了特殊的歷史意義。此后發生的“雞鳴三省”會議、扎西會議、茍壩會議、會里會議等進一步鞏因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四渡赤水戰役更是彰顯了毛澤東思想的光輝。
1.2 革命遺址和紀念館
在遵義范圍內的革命遺址和紀念館較多,如遵義會議會址、四渡赤水遺址、婁山關戰斗遺址、紅軍烈士陵園、紅軍街、紅軍墳、紅軍遵義總政治部舊址、毛主席舊居、萬人大會場舊址、平民豐樂橋、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茍壩會議會址、博古舊居、紅軍遵義警備司令部舊址等。
1.3 革命文學作品
有關遵義長征文化的革命文學作品主要有《七律·歷史轉折》《四渡赤水出奇兵》《憶秦娥·婁山關》等。這些作品朗朗上口,記錄了當時的歷史事件,抒發了當事作者的情感。
1.4 革命人物
在長征中有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僅涉及遵義的就不在少數。有智取遵義的劉伯承,紅軍神醫龍思泉,忠骨埋青山的鄧萍烈士等。這些革命人物的智慧、勇敢,代表著長征精神,值得今天的學生學習,是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題材。
2 遵義長征文化進校園的價值
遵義長征文化內容蘊含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個人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價值,進入校園后,有利于增強遵義本土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加強遵義青少年對遵義文化的認同感,同時有利于強化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他們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1 遵義長征文化進校園是地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華民族要增強文化自信。同樣,一個地方的人民,也要有區域文化自信。遵義有著豐富的長征文化素材,具有文化上的得天獨厚的優勢。長征文化的內容進入校園,可以讓青少年充分認識遵義、熱受遵義,對遵義文化保持一種自信,從中感受到長征精神的魅力。
2.2 遵義長征文化進校園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央政治局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集體學習。中辦下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有力部署,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小學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十分必要。而這樣的教育,不能依靠說教,而要用生動的實例來感染。遵義長征文化中包含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人物,這些人物的事跡,可以為青少年學生提供良好的德行典范。這種示范引領,有利于青少年學生更快更好地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3 遵義長征文化進校園是豐富學校課程的需要
校本課程是目前各個學校豐富本校課程內容,開展第二課堂的主要形式。就遵義范圍內的學校而言,將長征文化內容納入校本課程,可以有效地豐富學校的課程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文化視野,這對學生成長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3 遵義長征文化進校園的主要形式
3.1 校本課程模式
梳理遵義長征文化內容,有選擇地將重要的革命事變、革命遺址和紀念館、革命故事或文學作品、革命人物等選入校本課程,這應當是最系統地實施長征文化進校園的方式。長征文化校本課程開發時,要盡量發掘本土性的長征文化資源,對正式黨史的內容形成補充,有利于學生既有廣度、也有深度地接觸并了解遵義長征文化。
3.2 參觀考察模式
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近長征文化有關紀念館和遺址,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紅軍當年的艱辛和大無畏精神。比如遵義會址,學生在參觀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遵義會議的前因后果,進而熟悉當時的歷史。又如參關婁山關和四渡赤水遺址,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當年紅軍長征所面臨的生死困苦和戰斗的英勇機智,進而從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
3.3 文獻查閱模式
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搜集有關遵義長征的故事內容,指導學生整理所搜集到的長征故事,在相關故事的整理中深入理解長征文化精神,感受長征文化精神。
當然,可以用的長征文化進校園的模式還有很多,限于篇幅,此處不再贅述。
總體而言,遵義有著豐富的長征文化內容,這些內容走進中小學校園具有積極的價值。具體實施長征文化進校園時,可以采用校本課開發、到紀念館或遺址參觀、通過網絡平臺查閱有關文獻等方式來讓學生接受到良好的長征精神的教育引領。
參考文獻:
[1]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 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 楊九俊,吳永軍.走向校本發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