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蕙伊桐
摘要:自孔子開啟先秦儒家探討人性問題之先河,孟子和荀子在其基礎上進一步針對人性之善、惡問題展開論述,三人思想一脈相承、殊途同歸,均以“仁、義、禮、智”等道德規范為根本出發點,強調人性之應然狀態應與外在道德規范的一致性;而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先秦道家人性論則可以看作是其理論核心“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于人性問題上的具體化,強調保持人性之本真與純樸,因而反對道德規范等對人的束縛。盡管如此,仔細研讀先秦時期儒道兩家在人性問題上的論述,可以發現二者在強調為善與成人之可能與必然、對“性”之本真與異化關系的探討以及注重修身養性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鍵詞:先秦時期;儒家;道家;人性論;異同
一、以孔、孟、荀為代表的先秦儒家人性論
雖說孔子直接談人性問題只能從“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這一論斷中尋到,但孔子借用“欲”這一概念,采用隱性之方式對其進行探討卻比比皆是。孟子所講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并且異于禽獸的特殊性,而并非人和禽獸都有的耳目口腹之欲的自然本能,這是孟子在孔子基礎上對于人性概念的重新界定和進一步發展。荀子推崇的是性惡論,這里所講的人性則是生而完成的,是天所造就、不需要依靠任何后天實踐便與人之產生相伴。荀子認為如果順著“好利”“疾惡”“好生色”這種本性,爭奪便會產生,辭讓隨之消失,這樣一來不好的結果隨之呈現于世,因此在這一層面荀子稱人性為惡。
二、以老、莊為代表的先秦道家人性論
盡管在《老子》中根本無法找到“性”字,但由于本性與道家的理論核心——“道”是極為接近的概念范疇,“道”是本體、是本源、是本質,“性”可以看作“道”于人本身的具體化,“性”乃“道”之分殊,基于此,所以本文認為老子所談的人性已蘊藏于“道”中,其人性論可以用“自然而然,復歸赤子,同于大道,反對文化”予以簡要概括。莊子與老子在人性論方面可謂一脈相承,只不過莊子在老子注重人性之本然、自然之性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人性之本真、自由之性,在對自然狀態之逍遙的提倡和反對人為狀態對本性的禁錮方面用了更多的篇幅去論述。
三、儒道兩家人性論的異同
(一)儒道兩家人性論之不同
1.根于仁義的儒家人性論
孔子于仁義出發而談性,努力使人性朝之轉化以恢復社會秩序,無不體現孔子對于仁義的重視程度;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本著仁義禮智作為人生而完成的善端,提出對善端的擴充即將四心轉化為四德以成就理想人格,認為人天生就有為仁的可能性并點明了為仁之方法;荀子的人性論,表面看似與孟子所提倡相矛盾,但其背后蘊含的本質卻具有一致性,他同樣主張人必須通過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通過人為的、后天的努力來實現善,從不同的人性界定進一步說明了為仁之方法,主張“化性起偽”。
2.源于道論的道家人性論
老子和莊子對于儒家將仁義等作為人性之本然與應然狀態均給予批判,老子認為仁、義、禮等道德規范的存在和實施并不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三十八章》),這里老子明確表示“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是使人喪失本性的罪魁禍首。同樣,莊子更是對此展開了激烈的抨擊,認為違背道而外求仁義禮樂,是不道德與最大的過錯之體現。在老莊二人看來,只有循道而為,人性才得以返璞歸真。
(二)儒道兩家人性論之相同
1.強調為善、成人之可能與必然
儒家認為人心是一種具有天賦學習能力的存在,具有源源不斷滋生善的能力從而最終衍生出仁、義、禮、智,同時他們對于后天教化的重視也體現出成人之必然性。道家主張順從自然、恢復人的素性,然而,本文認為道家要求人行事要遵循符合于“道”的自然本性這一訴求,恰恰是另一層面積極有為的反映,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養成方式,從中體現出為善、成人之必然。
2.對“性”之本真與異化關系的強調
在儒家的人性論中,仁義是本真,利欲是異化。儒家以仁義作為人性論之理論核心,在回答惡行出現之原因時,認為私欲與好利是導致人性顯惡、社會混亂的根本所在。反觀道家人性論,其將儒家所推崇與提倡的性之本真即仁義視為性之異化,而主張性之本真在于人性之自然、本然。
3.重視人性修養的“為己之學”
以孔孟荀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將人性之修養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礎,堪稱修身養性的楷模。道家雖然堅持“返璞歸真、復歸于自然”的人性思想,懷念嬰兒時純樸善良不受污染的人性,但受客觀的社會現實影響,其認為現實的人性都是不完美的,因此,為了在這樣不道德的社會中恢復人性,成為有道德的人,道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萬勇華.莊子人性論探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6(09):35-39.
[2]周德清.“欲”在心物之間——先秦儒家人性論及其修已思想之檢討[J].江淮論壇,2004(01):97-102.
[3]羅安憲.儒道人性論之基本差異[J].河北學刊,2007(04):33-37.
[4]夏忠龍.先秦倫理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
[5]吳慶松,陳娉美.老子道家哲學中的人性論思想[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3(0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