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青

摘 要:企業管理以金融為中心,金融以資本為中心,這是現代企業管理體系開發的必然結果,特別是隨著我國現代企業體系的建立,企業運營需要更加有力的保護,以免受財務管理活動的影響。公司理財是逐步提高企業價值、完善企業理財體系的主要活動。本文分析了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面臨的各種風險,探索了防范企業理財風險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公司理財;風險管理;措施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越發凸顯,企業理財情況直接影響到企業資金的使用效果。企業理財風險管理的目的是對企業財務管理及互動中的風險進行預測,以便于企業及時規避這些風險,減少損失。
在財務管理中,面對市場風險和企業管理風險,管理員必須仔細調查這些因素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并采取及時的措施,以最大限度規避風險并減少損失。
一、公司理財的意義
公司理財又稱企業理財。公司理財的目的是轉移資本,這是公司業務流程的基本操作,是資金充分利用的全面體現。作為企業生產和運營的主要過程,資本轉移是最全面的。企業理財的日常標準必須適應企業治理結構和變化發展,通過財務管理來滿足企業各方利益,避免企業因發展而產生一些風險。企業理財流程如圖1所示。
二、常見公司理財風險
(一)投機風險
在現階段經濟體制之下,企業均以獲得最大利益為主要目的。部分企業為達到這一目的,利用現階段不夠健全的法律法規進行違規操作,雖然在短期內獲得了此操作帶來的短期利益,但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使企業缺失了對風險的認識,產生投機風險。
(二)公司治理結構帶來的風險
公司的治理結構需要實現公司所有者與管理者相互制衡,然而,我國企業的基本情況是,企業治理重點以為股東創造利益為主,忽略了企業整體利益,使得企業內部利益關系被相關利益方分離,導致企業財務流程產生風險。
(三)戰略風險
公司戰略風險主要是運營失誤或企業戰略偏離造成的,其主要包括錯誤的財務戰略管理、企業經營方向問題以及管理措施問題等。企業要想適應當今經濟的發展、國際形勢的變化,需要制定合理的公司理財策略,否則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損失。
三、公司理財風險管理中的問題
(一)缺乏風險管理意識
我國已經歷了4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體系也得到了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但仍有許多企業缺乏金融風險管理意識,不了解金融風險管理,缺乏對企業理財的控制與管理能力,更沒有形成企業風險管理機制,這些企業對風險的規避能力極差,缺乏風險預警機制,導致企業無法對財務管理風險及時作出預判,在風險出現后也無法及時完善地處理,將損失降到最低。
(二)公司治理結構制約公司理財目標
公司的治理結構需要實現公司所有者與管理者相互制衡,在企業中,企業管理人員、員工和股東投資資本時刻面臨企業發展所帶來的風險。如果將股東利益最大化,直接忽視了公司的剩余利益,會使得公司的剩余利益被分割,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忠誠度,這也違背人力資本的經營理論,所以企業發展需要對企業治理結構進行優化,在滿足股東利益的同時滿足企業整體利益,否則可能會對企業造成風險。
(三)非理性的投資觀念導致了理財誤區
公司理財是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滿足公司各方利益的要求。在這一概念下,許多公司始終以最大化資本運營利潤為目標,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發展不成熟、相關法律和法規不完善、市場監管機制還不完善、市場失去制衡的情況下,很多企業更多地追求違規給企業帶來的短期利益。這樣的一種財務管理理念可能會給企業帶來短期利益,但也給企業發展埋下了更大的風險隱患,最終可能使企業產生信任危機,陷入金融陷阱。公司可能會對財務管理概念產生以下誤解:注重短期收益,忽略長期財務管理的戰略計劃;沒有理解風險與回報的關系;完全忽略資金本身的內部運作規則;對分布式風險的認識并不深刻;過度估計投資產品的風險承受力,并將大量資金集中在看好的高風險項目上。
(四)管理制度不完備
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缺乏企業理財的特定業務以及企業金融交易、生產及管理產品開發、生產、銷售的風險管理。另外,也有的企業對現在的經濟狀況不了解,不能正確地判斷市場,使得企業理財的風險管理系統脫離市場環境,無法適應市場的發展。此外,有些公司對相關的國內系統還不十分了解,制定的財務風險管理制度不符合國內最新的政策和法規,使得實際的運營流程變得困難。當前,我國企業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缺乏與我國法律的整合,也無法解決企業理財中的企業管理體系缺陷。
四、公司理財風險管理措施
(一)增強公司理財風險管理意識
在現階段經濟體制下,企業必須增強對財務風險的管理意識。為確立正確的財務管理概念,我們必須了解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對風險進行預測,并且始終保持警惕。事實上,在運營過程中,公司財務風險總是影響財務活動。合理的財務管理必須處理各方面的利益,以使企業利益最大化。要提高企業資本周轉率,改善公司的償債能力。如果出現風險,應及時采取措施,不應逃避。為應對公司理財發生風險,公司可以提前準備風險準備金。
(二)理順公司治理結構與理財目標之間的關系
公司的治理結構必須以平等為基礎,這樣才能平衡利益相關方。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治理結構與財務管理目標不一致可能導致運營風險。這就要求公司治理結構模型需要以公司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實現公司主體間互惠平等的關系。最大化企業價值的治理結構模式決定了公司的目標符合所有相關方的利益。當公司治理結構發生變化時,公司理財決策的起點和結果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公司理財目標、財務管理戰略計劃以及財務管理工具也要發生變化,從而避免結構調整引發風險。
(三)防止理財機構道德風險轉移
對企業來說,其如果將財務管理委托給金融機構,則無法將重點放在收入比較上,而需要評估以確保收入為前提的各金融機構的風險程度。企業理財是一種委托關系,金融管理機構從法律角度來看是委托機構,因此在使用資金的過程中不應承擔事實風險。但是,對委托公司來說,其必須區別風險是本公司的委托指示,還是由于金融機構運營失誤產生的,并明確責任承擔方式。此外,金融機構不僅僅接受金融管理業務委托,還擁有大量在金融市場上運營的基金,因此,需要將業務失誤導致的損失轉移到委托機構。
(四)改善公司財務風險管理制度
企業經營者必須明確企業的實際運營和財務狀況,建立和完善公司財務風險管理體系。首先,必須建立風險報告體系。發現風險后,財務人員、風險管理人員和其他相關人員必須及時報告。其次,必須結合報告內容,建立合理的風險分析機制來分析風險成因和解決方案。最后,必須采用財務風險披露制度,以便企業員工能夠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另外,必須特別注意公司財務風險數據的可靠性,對相關財務人員實施財務監管,明確各個財務人員的職責。
五、結語
在市場經濟中,不同的企業結構模式、財務規劃和財務管理概念使得企業的發展產生了不確定性。不僅如此,市場的快速發展,產生的變化也給企業理財帶來了多方風險。面對風險,企業管理者首先應重視企業理財的風險管理;其次,公司理財應形成風險預警相關體系;再次,公司還要制定風險應急方案,以使公司理財目標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郭瑞.淺談上市公司理財風險[J].商,2014(25):132.
[2]尹柘雯.淺談企業理財與風險管理[J].商場現代化,2017(19):158-159.
[3]孟倩.公司理財的風險管理思路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5(19):96.
[4]魏佚軒.公司理財觀念轉變及風險防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6(8):2190.
[5]高杰.淺析企業利用閑置資金理財風險及控制[J].知識經濟,2014(23):119.
[6]陳若晴.上市公司委托理財行為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4.
[7]魏佚軒.我國公司理財的風險管理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6(8):2118.
[8]龐明,洪葉.我國公司理財的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市場,2016(1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