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梅
摘要:學習論述文,要通讀全文,分析文本結構,把握寫作思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在局部分析中,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領會論述類文本語言的準確性。
關鍵詞:語文;論述文;教學
論述類文本是擺事實、講道理的文體。從文本的長度上,一般分為論著、論文和一般論述文;從文本表達的手法上,可以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從文章內容的角度,分科學研究論文和事理論文,科學論文又可分為社會科學論文、自然科學論文和技術論文。
一、通讀全文,分析文本結構,把握寫作思路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看作者在引論部分引出了怎樣的觀點,在本論部分是怎樣闡述觀點,看文本有沒有結論部分。若有,則看是對本論的總結,還是聯系實際解決問題。這是對全文思路結構的整體把握。弄清論述類文本的結構,為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做好準備。
二、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作者觀點態度的表達,因文體、風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而有差異。或直接表明觀點態度,或暗示,含蓄委婉地抒寫感情傾向,或集中議論抒情,或散見于字里行間,若隱若現。
分析文中觀點態度:(1)對作者明確表現出了自己觀點態度的文本,要準確從中找出這種觀點態度;(2)對蘊藏多種不同觀點態度的文本,要能夠通過辨別篩選,提取作者的觀點態度;(3)對于沒有明顯表現出作者觀點態度,較復雜較含蓄的文本,要通過分析歸納,較準確地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度;(4)準確、簡潔地表述出作者在文本中的觀點態度。
論述性文本中,作者的觀點態度集中體現為中心論點,較之其他類文本更為明顯。中心論點是全文的靈魂,有的“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有的把中心論點放在文本的結束部分,是在分析、議論的基礎上得出中心論點(或說出結論)。文本的首尾都沒有用明確的語言把中心論點擺出來,需要提煉歸納。這種情況在考試中經常出現,其目的就是考查學生對作者觀點、態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即能夠準確意會、準確言傳。
在把握中心論點時,若是前兩種情況,就可以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文本開頭或結尾嘗試找關鍵性句子;如果是第三種情況,就應當先分析文本的各個部分,看它分別寫了些什么,它們之間又有著什么聯系,再找出它們的結合點加以歸納,用一個完整的判斷句式把中心論點表述出來。
作者的觀點態度在文本中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在解讀時,要注意表示觀點態度的標志性詞語。領起觀點態度的詞語有“認為”“以為”“感到”“雖然……但是……”等,直接表示觀點態度的詞語有“同意”“支持”“懷疑”等。在具體解讀時,不能僅找到中心論點事,有時還需要對分論點(支撐中心論點的觀點)進行分析概括。
三、在局部分析中,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
在論述類文本中,用來作為論據的通常有兩類:一是事實論據,即用非常典型的事例作立論的依據;二是理論論據,即用具有權威性的經典語錄(名言)證明中心論點的成立。在解讀論述類文本的時候,針對所選用的論據,要認真探究作者為什么要舉這些例子、為什么要引用這些名言。在解讀論述類文本的時候,需仔細思考論據和論點之間的邏輯聯系。
在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關系時,需要注意兩點:(1)論據的使用。(2)論據是否典型。典型才具有說服力,典型才能夠有效地證明觀點。
四、把握論述過程
作者的思想是否深刻、觀點是否科學、邏輯是否嚴密,全在論述過程中體現出來。論述是否清楚、全面、深刻,直接關系到作者的論點是否能夠成立,也關系到能否得到學生的理解、認可。這就要求論述必須充分,層次清晰,說理全面深刻。一般采用以下三種方式:
1.換角度論述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述,會讓人對所論述的問題認識更深刻,所得出的觀點也會更令人信服。對同一問題,既可以從正面論述,也可以從反面論述。
2.條分縷析
有人寫論述性文本,盡管使用一些論據,但卻讓人感覺論述不透。認真考量其原因,往往是未對論據作深入分析,沒有把論據中與自己觀點緊密相連的內容凸顯出來。“分析”一詞的本義就是把事物有條理地分成若干組成部分或組成因素。對論據的“分析”是把論據有條理地分成若干組成部分或組成因素,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論述就會精辟。
3.追根溯源
分析事理,就事論事,給人的感覺往往不夠深刻。若能夠透過事物的表層現象,對其本質作剖析,情況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五、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的含義,領會論述類文本語言的準確性
理解語言的準確性,是對論述類文本解讀和教學的基本要求。準確是語言表述嚴密:該確定的,就不能模棱兩可,反之亦然。論述類文本中,概念必須明確,判斷必須恰當,推理必須嚴密。語言的準確性還體現為態度的明確而不含糊――是贊成還是反對,是褒是貶,都要明確無疑。要領會論述語言的準確性,就要理解關鍵的詞語、句子,特捌是長句。
參考文獻:
黃厚江.解構和整合:文本處理的兩個核心環節[J].語文教學通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