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
摘要:音樂美學中包含著幾大方面,如人類學、心理學、廣義社會學等等。其中心理學在音樂美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音樂欣賞中心理的變化和在音樂演唱中心理作用所發揮的優勢,體現了心理學在音樂美學中的重要地位。人們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產生的心理變化直接影響了人們對音樂作品的體會,心理變化能直接的展現出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比文字語言描述的更加細致;而在演唱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演唱者對作品的理解能力需要用心去體會,從而轉化成自己內心的想法,展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音樂欣賞過程中心理的變化
音樂欣賞是人們在欣賞音樂過程中的一種獨特的精神活動,也就是說人們所欣賞的音樂實際就是在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的探索和體驗,從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感受作品的內在美,最后獲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于愉悅。音樂欣賞是欣賞者藝術再創造的一個積極而主動的過程,是音樂作品創作者在實踐活動中感情和經驗理解的延續。音樂欣賞一方面不能脫離具體音樂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制約,另一方面又是在一定的審美意識、審美觀念的指導下,結合自已積累的藝術經驗進行藝術再創造。音樂欣賞從根本上說,就是審美主體對音樂作品從開始感知,到發生多種心理活動,再把這多種心理活動結合起來,從音樂作品本身到審美主體的體會不斷循環,不斷重復,慢慢的逐漸升華到審美的過程。雖然音樂欣賞是整個音樂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但是如果缺少了音樂欣賞,那么音樂作品盡管創作出來也將毫無意義。因為,如果沒有音樂欣賞活動的發生和音樂受眾群體的存在,音樂作品最終的社會價值就無從實現。此外,對音樂作品、音樂表演所進行的更為理性與深入的鑒賞批評活動,同樣是建立在音樂欣賞的基礎之上,音樂批評是對音樂欣賞的理論升華。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欣賞者及審美主體對音樂作品及審美客體產生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鳴,并且以欣賞者的自我習慣傾向的方式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欣賞者自身的感受與音樂作品在內容和思想上感情表達大體上是一個方向的,這樣才會有產生共鳴的基礎條件,這種心理現象就是試審美易感性。
音樂作品在審美過程中發生作用,引起主體積極、主動、活躍的情感呼應,從而具備了接受感染的主體易感條件。但有時卻是以突出的逆向方式表現出來的,即自身現實條件與審美對象在思想傾向與審美情趣上是相悖的,方向歧異甚或截然相反,卻被審美對象(音樂作品)所感染和同化,從而得到重新塑造,這種現象我們可稱它為音樂審美中的異向變移性。而異向變移的作用更能充分說明對象對審美主體的易感作用,例如據資料記載,有個外國人喜歡打鳥,無論如何教育勸說,他總是不予理睬。后來當他聽了我國的民樂嗩吶曲《百鳥朝風》后深深地被音樂打動了·發誓再也不打鳥了,從此便放下鳥槍。從此例中不難看出,真正的音樂藝術作品,能夠足以使審美主體發生感情上的變化,并產生與主體易感性殊途同歸的審美藝術效果。
音樂演唱與心理的關系
音樂演唱從字面意思來看是表演與歌唱的結合。表演者在演唱一首聲樂作品是,不光要有良好的發聲技巧和基本的表演是聲樂作品內涵分析與聲樂技巧的結合。演唱者在表演一首聲樂作品時,除了要擁有好的發聲技巧外,還應該具備很好的音樂理解力和敏銳的想象力,也就是要求對聲樂作品內涵要加以仔細的分析。只有把技巧和情感相結合,才能把作品完整的表現在觀眾的面前。個人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環境都是有限的,但是音樂表現出的情感世界是無線的,演唱者不可能親身經歷體驗每一首歌曲在創作時的真是情感。若果說演唱者在生活中沒有體會過這種情感,那么就需要演唱者通過其他方式去獲得這種情感審美體驗,以此來感染自己,并通過聲樂來表達這種情緒,融入自己家的體會,把它變成自己的音樂作品。
聲樂演唱的情感把握主要是對歌詞、旋律以及作品情感理解的把握。當我們拿到一首歌曲是,為了唱好這首歌曲首先要做的是熟讀旋律和歌詞,這些基本的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想演唱好這部作品,在以上基礎充分完成之后就要分析、理解歌曲了,了解當時創作這首歌曲時的時代背景及作者所想要表達什么內容,仔細揣摩歌曲的情感,揣摩作曲家和作詞家的心理變化、準確地分析他們的創作目的、創作方法、創作風格以及作品的歷史背景、作品中歌詞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輕重緩急、節奏的不斷變換、旋律的高低起伏等等,這些因素都是演唱者在完成一部作品時必須了解的內容。當然這就要求演唱者,必須要有一定的心理、文化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要相互的轉換,這關系著演唱作品的成敗。因為如果演唱者的心理素質不優秀的話,表演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表演效果,演唱者要在一定的聲樂技巧上添加良好的心理蘇浙,方能充分的發揮自己的表演水平,讓音樂作品展現的更加完美。所以我們在平時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的同時,也要注重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心理素質的提升。一部音樂作品的展現,直接體現出了表演者的演唱技巧、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同樣也體現出了演唱者的藝術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