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驍驍
一、生成背景
2015年開始,中國的課程進入“核心素養”時期。所謂“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這種“品格”和“能力”不等同于“知識和技能”,而是個體在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某種思維品質和行動能力。小學美術“感 · 構 · 達 · 評”式課堂模式從“核心素養”出發,探索有溫度的美術課堂。
二、“感 · 構 · 達 · 評””式課堂模式概述
1、感:即為感知,不僅要讓學生在感官上對美術知識和美術作品有一定程度的反映,更要讓學生去通過這種感受在心理上產生思考。在40分鐘的美術課中大概需要6-8分鐘。以個人興趣為取向,一節課無論是鑒賞課、手工課、設計課,教師首先會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景,而對于學生來說想要進入學習狀態,先要有感覺,次生感情,通感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破純視覺的感受層面。
2、構:即是發現、認識與知識經過學生內化提煉后的創意與實踐。美術作品可以通過細微的補充把顯而易見、觸手可及的缺陷構造為完好,大概占20-25分鐘。更側重于學生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也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更好的去感受和理解美術作品。聯系現實生活對物品和環境進行符合實用功能與審美要求的創意構想,并通過草圖、模型等予以呈現,與他人交流,不斷加以改進和優化。
3、達:即表達與判斷分為語言、文字和肢體一堂課的最后環節就是表達與判斷,需要4-6分鐘。在經過了“感”、“構”環節,繼而就是學生作品呈現的環節。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和肢體等方式表達自己的作品所表現的意義,并對同伴的作品能進行感知、描述、分析和判斷。
4、評:即是評價,常言道:“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這個階段需要3-5分鐘的時間。小學生有時也會存在自評和互評不準確、不到位,或是偏離主題的現象。因此,教師在這一環節一方面傾聽把握學生評價方向,另一方面關注評價細節,及時修正與反思。
三、“感 · 構 · 達 · 評”課堂模式實施過程
第一環節:感
感:是學生自己在用視覺、觸覺等感知、欣賞事物或作品,教師作為觀察者和引導者。感即感受,分別有:觸摸感受、視覺刺激、對比感受等。以四年級美術課《標志設計》為例,本節課所選取的是百事可樂的創意廣告設計,百事可樂的標志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能夠見到的,學生相對較熟悉的產品。另外準備一些并非廣受歡迎的同類產品實物。學生在“對比”中感受真實產品,通過“觸摸”和“比較”來感知標志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力。將身邊易得的生活材料作為教學資源,進行研究和嘗試,并引入美術課,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發覺生活中的藝術元素,打開學生的視野。
第二環節:構
構:在美術課中很多都有創作的內容,而“構造”是學習和借鑒美術作品中的創意和方法,運用形象思維,大膽想象,嘗試創作有創意的美術作品。為了更好的讓學生設計作品,教師可以進行一個“頭腦風暴”版的方案匯報。以浙美版第六冊《臺燈造型設計》一課,學生會有許多新穎的很有創意的想法,教師告訴學生:“同學們,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在5分鐘內構思好你們的設計方案,然后請小組代表匯報”學生紛紛表述自己的想法,還要學會團隊協作,要想到功能等等。這樣一來學生是在充分思考之后,想到新的設計、方案以及制作方法,還從中體驗到了比賽的樂趣。
第三環節:達
達: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但是學生基礎的動手能力、基本的技能同樣重要,讓學生把想象力表達出來。在這個環節,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和教材的情況,選擇讓學生是作品呈現、語言、圖像視頻的呈現方式。以《青銅器》為例,教師準備一件真實的青銅器,同時用泥巴作為原料讓學生進行仿制青銅器。強化學生對青銅器藝術特點的認識,體會青銅器的銘文,了解歷史淵源。同時發現青銅和泥在材料塑造中的不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不僅僅是欣賞,能夠讓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找出核心特征和異同點,記憶也將更清晰、更牢固。
4、第四環節:評
評:在結束環節,教師在文本教材的基礎上,開放式的引導學生評價,進行課堂內容、提綱挈領的歸納。這樣既能理清學生的思緒,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又緊扣教學目標,抓住重難點。如第四冊《折剪蝴蝶》,教師對本課做了歸納:“同學們,今天,我們通過蝴蝶圖片的欣賞,初步認識了蝴蝶的結構,它有什么特點?你還學習到了什么方法進行蝴蝶的制作呢?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呢?”學生會積極地回答,最后再以“梁祝化蝶”收尾。學生的總結能力和簡要的表達在這一環得到聯系,同時加強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加深,形成綜合藝術素養。
四、 “感 · 構 · 達 · 評”課堂模式成效及反思
“感 · 構 · 達 · 評”課堂模式豐富和拓展了學生的審美經驗感官刺激能夠產生的強大的心理效應,它可以讓我們對外界事物產生一定的聯想與想象,從而更加印象深刻的作用于內心。感受作為多種感覺經驗有機綜合的心理現象,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更是藝術作品與內心的一種溝通。在我們的藝術教育中,知覺的重要性和其成長一直處于被忽略的狀態中。然而,沒有知覺的干預,學生很難注意或者去感受藝術教育的意義和特質。因此,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去幫助學生引導和探索。在運用“感·構·達·評”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不斷的去總結經驗,發現事物的內在聯系,就如同修辭里的象征手法一樣,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