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琪 李昕 張可佳

摘要:本研究通過自編問卷,對西北民族大學的大學生關于同性戀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狀況進行了實證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程度高,但仍有認識不全面的群體,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有顯著性差異(p<0.05)。影響因素中,社會文化影響為主,個體的觀念發展決定了對同性戀群體的態度。由此,應讓學校與社會共同展開宣傳工作,培養個體客觀理性的觀念,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減輕同性戀群體的壓力。
關鍵詞:大學生;同性戀;態度;影響因素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以西北民族大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通過網絡派發問卷與課后發放問卷,共發放300份,有效問卷182份。有效率為60.7%。其中男生約占47.03%,有85人,女生約占52.96%,有97人;曾經或現在只擁有同性戀人的為11人,只擁有異性戀人的為101人,同性異性戀人都擁有的為16人,無戀人的為54人。
1.1.方法
自行編制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方法進行計分。對調查對象進行不記名調查,問卷有統一指導語,調查對象獨立完成。人口學資料有性別、年級、民族、居住地、伴侶性別和選填的電話號碼。1~10題為了解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程度,包括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對影響同性戀形成因素的看法,11~21題為了解大學生在同性戀問題上的立場,以及他們對同性戀群體的情感。22~30題為了解大學生在同性戀問題上采取的行為。并對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挑選態度得分較高和較低的被試各5名進行深入的訪談,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個層面上分析大學生對同性戀態度的影響因素。
1.2.數據處理 。采用SPSS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現狀
2.1.1.大學生對同性戀群體態度
總體來說,90后大學生對同性戀群體的態度較為包容,在調查結果中,65%的大學生認為同性戀是正常的現象,74%的大學生認為同性戀應當享有公平的權利。但仍然存在一部分極端,7%的大學生表示討厭同性戀,2%的大學生對同性戀現象表示憤怒,而37%的大學生態度中立。
可見當代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接納程度較高,62%的大學生接受與同性戀群體的正常社交,76%的大學生接受同性戀相關的文化傳播,包括在社交媒體上轉發或發表與同性戀相關的信息,在后續的調查中顯示,僅有17%的大學生認為媒體傳播因素會影響孩子成為同性戀,說明大學生在接受媒體上同性戀文化之前就已經樹立了良好的態度和認知。而這一方面受家庭和學校兩方教育較重。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盡管大學生普遍對同性戀持有包容的態度,但是在“我可以接受同性戀的存在,但我的孩子不可以是同性戀”問題上,只有47%的大學生表示不介意孩子的性取向。由此可見,在對待與自己關系不大的群體時,一部分大學生表現出高接受程度,但在對待家人時,他們的接受程度降低,表現出強烈的不接受態度。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
14%的大學生認為同性戀會導致社會問題增多,其中8%的大學生認為同性戀現象會增加犯罪幾率。在訪談中,艾滋病也成為一種令大學生擔憂的社會問題。近年來,男男同性戀成為艾滋病傳播的重要群體,也是傳染比例最快的群體。因此高校中有必要進行相關知識的科普,關于防范知識與HIV阻斷藥的知識。
關于恐同群體中頻發的攻擊事件也做了相關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的大學生以言語或肢體的方式攻擊過同性戀群體,其中3%是言語上的攻擊。雖然占比并不是很大,但說明這類問題仍然存在。在學校的教育中有必要進行相關的宣傳教育,以防類似的事件發生。
近年來LGBT的運動越來越普遍,關于這個問題,54%的大學生認為同性戀群體應當為自己爭取公平的環境和權力,其中38%愿意為同性戀群體發聲正名,63%的大學生認為同性戀群體應當正視自己的性取向,并自信生活。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在面對LGBT平權問題上持支持鼓勵態度。
2.1.2.同性戀群體的現狀
根據調查,35%的大學生認識的人中有同性戀,26%的大學生曾經想過和某位同性以情侶的模式相處,1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同性戀傾向。可見有部分學生因為社會壓力而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4%的大學生不敢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另有1%的同性戀者為自己的性取向而煩惱,9%的大學生曾與同性發生過性關系,9%的大學生擔憂自己和伴侶的未來,最為嚴重的就是結婚問題,3%的大學生選擇形婚來躲避社會的壓力。
形婚,就是形式婚姻,指婚姻只有形式,無實際內容。表面上由一男一女組成的正常家庭,實際上夫妻雙方在生理和人格上保持獨立。形婚又稱為互助婚姻,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與另一人進行婚禮或法律上的結婚手續,但實際上只是名義上的夫妻身份,而無實質內容。在同性戀群體中,許多同性戀者為了避免“出柜”帶來的壓力,而選擇與異性結成形式婚姻,普遍為同性戀者之間的互助婚姻。這種婚姻極易產生糾紛,包括財產與情感,因此是不提倡形婚的。對于同性戀者,應該改善社會氛圍,為他們提供一個自由放松的條件,解決他們的“深柜”狀態,鼓勵同性戀者直視自己的性取向。
2.2.影響大學生對同性戀態度的因素
2.2.1.環境因素
28%的大學生認為“父母給予的感情缺失”會影響孩子成為同性戀,22%的大學生認為撫養者的同性戀傾向會導致孩子成為同性戀。17%的大學生認為媒體傳播因素會影響孩子成為同性戀。5%的大學生認為同性戀是求異心態導致的。根據結果可以發現,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較為客觀理性,從而能夠接納包容同性戀群體。
在訪談中了解到,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普遍認為愛情會影響個體的同性戀傾向,包括“愛情無關性別”的觀點,他們更傾向于“靈魂”的相愛,而非受性別制約。在這個問題上,大學生并未將“同性戀”作為一個受外界影響而產生的改變,他們認為同性戀更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選擇,人擁有主觀能動性,愛情同樣具有。所以他們能更好的理解同性戀群體,給予包容與支持。
2.2.2.性別因素
由表得出結論,在對同性戀的態度上,男女差異性顯著,女生明顯對同性戀的態度更為寬容支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分析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女性之間的關系相較于男性之間更為親密,她們對同性的親密度容忍更大。二是男性對自己的刻板印象更強,無法接受男同性戀者的形象,會有“娘炮”等偏見,因此對同性戀群體較為排斥。
3.討論
現在正值各類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青年接受不同文化的沖擊,而這種文化實際上可以被概念化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能夠影響人的發展并且形成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感知。[8]所以當代大學生總體上對同性戀的了解和認知程度較高,但也有認知不足的情況。他們對大學生的態度呈現三種模式,分別為接納、排斥和中立。其中持接納支持態度的群體要遠高于另外兩個群體,這類群體具有良好的平等自由意識,能將這種觀念適用于面對同性戀的問題上,他們從一開始就對同性戀持有良好的接納態度,會在接受社會文化的同時輸出他們的觀念,進而對社會產生影響,他們普遍認為同性戀群體應當為自己爭取社會的公平環境和平等權利,同樣也愿意為此發聲。
在“我可以接受同性戀的存在,但我的孩子不可以是同性戀”的問題上,有將近一半的被試表示同意,這可以歸因于幾千年來儒家文化對我國社會文化的深刻影響。[4]他們思想中對于繁衍的責任感過于沉重,而且還面對社會和家庭的壓力。
影響態度的因素中,性別因素差異顯著,男女在面對同性戀時的態度有明顯差異,其中女性顯著的接納同性戀。然后是由社會和家庭構成的外界環境。在訪談中,可以發現被試對學校的期望很高,希望學校更多的宣傳關于防范知識與HIV阻斷藥的知識。
而同性戀群體目前的狀況處于承受各方壓力,同時對自己和伴侶的未來產生迷茫和不確定性。訪談中,被試表示會選擇用形婚的方式逃避壓力,形婚雖然是一種辦法,但它背后的風險極大,想要解決形婚的問題,只能從社會壓力入手,給同性戀者一個自由平等的環境。
4.結論
本研究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度客觀且寬容,在社會的進步、文化的多元化下,他們的愛情觀得到了正確引導。在面對平權運動,他們也能秉持理性的態度給予支持。對于存在的少數反對者與恐同者,社會、學校和家庭需要對他們進行進行引導,讓他們理性的看待同性戀群體,改善同性戀群體的所處環境。同時也要對同性戀群體進行科普,宣傳必要的安全知識,幫助他們遠離形婚之類的風險度極高的道路。影響態度的因素中,個體因素較重。思想上,大學生認為“愛情無關性別”,具有開放自由的愛情觀。性別上,女性對同性戀群體更為寬容。
參考文獻:
[1]徐選國,汪曉翔,蔡魯南.“90后”大學生關于同性戀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狀況調查[J].山東省團校學報青少年研究,2012,4:31-35
[2]傅曉龍,蘇寧穆其爾.大學生對于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調查及實質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2,21(1):22-29
[3]李鶴展,楊楚東.國內關于大學生對同性戀態度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28-29
[4]蓋彥君,王權紅.當代大學生對同性戀者的態度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3,1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