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媛 李文冰 閆凡坤
摘 要:不當得利是民法的一個重要制度,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當得利的認定和以及它的法律適用比較復雜,不同案件的適用會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主要從不當得利的概念,構成要件,法律適用,以及當今中國實施這一制度的現狀來進行分析。
關鍵詞:不當得利;返還;損失
一、不當得利的概述
不當得利指無合法根據而取得不當利益,致使他人遭受損失的法律事實。[1]
不當得利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給付型,另一種是非給付型,給付型如甲與乙本無債權債務關系,甲也沒有要給付給乙金錢的意思表示,而甲誤在微信上轉賬給乙,乙所獲得的金錢就是給付型不當得利,非給付型不當得利有由于自然事件和由于行為而產生不當得利兩種情況,例如,下大雨,甲魚塘的魚被沖到乙的魚塘,乙從甲魚塘獲得的魚就是不當得利。
二、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
1.有一方取得利益的事實
一方取得的利益主要是財產的增加,例如,甲的銀行卡里本來只有1萬元,但是由于自動取款機的故障,甲取得了五萬元錢,甲從取款錢里獲得的4萬就是不當得利,除了金錢以外還有可能是物的取得,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如果一方沒有獲得利益,只是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則構不成不當得利,有可能構成侵權責任。[2]
2.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失
這里主要是指財產利益的減少,可以是積極的減少,也可以消極的減少,這里所說的受損一方與獲利一方并不是相對的,也就是說,造成一方受損的人不一定是獲得利益的一方,例如,甲盜竊丙的手機,卻在路上丟了被乙拾得,這里丙的損害是由于甲造成的,而不是獲得利益的已造成的。
3.一方遭受損失與一方獲得利益之間具有因果關系[3]
4.一方獲得利益沒有合法的根據
沒有合法根據是一方獲得利益沒有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這是實質性條件。
以上條件缺一不可,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二條對不當得利做了規定,但這只是比較籠統的規定,有的案件事實比較清楚,可以確定事實關系,讓受益人返還所獲得的不當得利,但是有的案件比較復雜,難以確定事實關系,根據不同的案件,每一方所承擔的證明責任也是不同的,這個我國法律沒有對不當得利的證明責任做出具體的規定,需要法律進行細化。
三、不當得利的法律適用
(一)不當得利的返還范圍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受益人所獲得的不當得利應當返還,既包括原物,又包括孶息,如果原物已不存在,則可以折價返還,這里所說的孶息指的是原物所產生的收益,既包括天然孶息,又包括法定孶息,例如一頭牛所產下的小牛就是天然孶息,在受益人取得牛以后也應當返還小牛。除此之外,關于善意的受益人與惡意的受益人要返還的責任是不同的,善意的第三人由于沒有過錯,而且不當得利旨在返還損失而不在于賠償損失,所以善意第三人的返還僅以現存利益為限。惡意的第三人明知其所取得的利益為不當得利仍然受領,存在過錯,應當返還其所獲得的全部利益,如果原物已不存在或者已經受到損失,則應折價賠償。[4]
利用不當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勞務管理費用后,應當予以收繳。
(二)不當得利的排除情形
1.為履行道德義務而做的給付,如接受愛心人士的捐贈,就不屬于不當得利。
2.為履行未到期債務而清償,清償期到來之前,當事人并無給付義務,但在清償期到來之前已經償還了債務,則債權人并未構成不當得利,而且債權債務關系也隨之消滅。
3.明知沒有債務而給付。
4.因不法的原因而給付
四、中國不當得利制度的現狀
(一)法律規定方面
不當得利可以說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但是我國對不當得利的規定只是籠統的規定,沒有進行細致的劃分,也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缺乏可操作性,這就導致了在法律適用,判定不當得利,返還數額等方面會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現今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需要更加細致,具體化的規定,來發揮法律的積極功能。
(二)對不當得利的認知以及法律普及方面
不當得利是基于公平正義的原則而設立的,在有些偏遠地區對于法律認知比較模糊,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不當得利,有的只是道德上認知,來歷不明的錢財不可取,所以法律應該做好普及的工作。除此之外,我國法律對不當得利制度重視程度不夠,雖說它是民法的一個小部分,但是也應該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相對獨立性,而不是將其作為輔助性的權利。如果讓不當得利的返還請求保持其獨立性,則這個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就會增強。[5]
(三)對我國不當得利制度的建議
1.保持不當得利制度的獨立性
不當得利起源也是比較早的,在一些國家,不當得利的獨立性已經被確認,在新時期的中國,法律日益完善,民法典即將面世,應該注重不當得利制度的編纂,確立不當得利的地位。
2.細化法律具體規定,增強法律實施的可操作性
不當得利是債的發生原因,在認定不當得利的時候,應當看是否符合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如果符合,則可以確定,然而在司法實務當中,不當得利的認定比較困難,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細化四個構成要件,利益,損害,因果,無合法依據這四個方面既要細化,又要有可預見性,并且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3.加大法律的宣傳,讓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減少損害案件的發生。
五、結語
不當得利是民法的一個重要制度,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比較常見,在法律適用這一方面,應該本著公平正義的原則去認定,不能損害他人,國家和社會的利益。
參考文獻
[1]陳信勇.民法[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姜皓元.論述不當得利制度[J].法制博覽,2019,(12):85-86
[4]柳燦燦.不當得利制度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第39卷(25):130-131.
[3]劉金霞,溫慧卿.新編民法原理與實務.[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5]吳燕鵬.我國不當得利制度之反思與重構[J].懷化學院學報,2015,第34卷(3):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