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雪純
摘要:基督教和佛教在西方和中國催生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在音樂上也產生了重要作用。基督教是西方音樂發展的土壤,佛教音樂促進了中國民間音樂的傳播和成熟。他們各有其重要性,在影響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異同點。
關鍵詞:基督教;佛教;復調;民間音樂
基督教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二,他們對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都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基督教是西方音樂發展的載體。可以說,西方音樂的繁榮正是以宗教為基礎的。而在中國,宮廷和民間音樂的發展受不同宗教、不同政權影響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路線。本文主要探討這兩種宗教對東西方音樂產生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背后的文化因素。
基督教是為反抗羅馬帝國的殘酷統治而誕生的。基督教的音樂體系根本上是由于人們的觀念發生改變,用贊美詩和圣歌宣傳和敬仰主而產生的。古羅馬滅亡后,人們的精神思想在圣詠中繼承下來,在后期發展出了早起天主教音樂、格里高利圣詠等等。因此基督教音樂是“正統”的,是內生性的。佛教是在古代印度列國時代社會動蕩的條件下產生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進入中國扎根發芽,此后對中國音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佛教音樂并不起源于中國,由于進入中國邊界時受到語言和音韻的隔閡,因而吸收中國民間曲調,改用漢語歌詞。此后,佛教音樂就一直在吸收當地音樂中發展成適宜中國的生存形式,例如南北朝時期與清商樂的融合,元代采用南北曲風。基督教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作為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繼承者在西方社會中占據正統地位,主導了人們的思想。而在中國佛教最初是在皇帝以及王公貴族內部流傳的,如楚王英[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因此不具有那么強的民間性、普遍性。在西漢時期,由董仲舒提出以禮樂治世,在漢武帝時期重建樂府,因此在西漢時期,我國早期音樂的發展不受佛教音樂的影響,音樂的全面性也優于早期的古希臘音樂。這是中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寬廣的國土造成的頻繁地域間音樂交流造成的,也是我國古代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吸收儒家文化和各家思想而形成的文化經濟體系和豐富的民間音樂。在西漢末年,頻繁的戰亂使得人們開始尋找新的精神寄托,促進了佛樂和民間音樂的融合。這一時期,統治者對于佛教音樂的推廣產生重要的作用,例如梁武帝時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風雨中。”
基督教在西歐封建王國建立初期,通過政治手段占取統治地位,是此時思想文化的絕對權威。音樂是教派的工具,音樂也是在教派內部成長起來的,例如圣詠、教會調式、紐姆譜(Neumes)的形成。音樂主要用于人們日課和彌撒中的教儀活動,而我國音樂在黃帝時期開始萌芽,有豐富的詩歌和民間樂器,音樂被人們賦予修身養性的特性,人們推崇彈琴唱詩。在記譜法上可以看到,西方產生最早的記譜法紐姆譜、四線譜等是僧侶為了更好的記憶圣詠,因此注重音高。而中國最早的記譜法文字譜、減字譜是記錄古琴的指法和弦位,弦索譜是記錄琵琶、箏等彈撥樂器的演奏位置。因此中國早期記譜法是注重音位和演奏法。中國的佛教在魏晉與本土的儒家相互沖突,有著名的佛儒之辯“沙門是否該敬王者”“神滅神不滅”等等,此時的佛教宗旨并不符合統治階級利益。在經歷兩次滅佛運動后,由隋文帝所推崇建立起來的佛教,是有了發展變化的。因此中國此時的佛教是統治階級的附屬品,與西歐教權統一的基督教教會是不同的。因此宗教對于音樂的影響程度大不相同。隋唐時期由于異常豐富的經濟文化交流,音樂發展出了絢麗的新局面,我國的音樂廣泛吸收西域器樂。佛教中興起的法曲、說唱變文與其他音樂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佛教音樂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繁榮發展。變文是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結合,是印度佛教音樂中國化的標志。唐代政治的包容性使得僧侶們的地位提高,佛教音樂具有了較強的民間性。
在東西方音樂文化差異中不得不提到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復調。西方早期的復調音樂奧爾加農(Organum)興起于9世紀法國北部的教會學校,人們將圣詠音樂進行發展變化。音樂家們在教會內部,使圣詠題材和作曲技術得到豐富的發展。宗教音樂都是無伴奏的單純聲樂,13世紀后才開始僅能使用管風琴伴奏。正是由于人們渴望突破圣詠固定的限制,但又希望繼承圣詠原有的旋律,催生了早期的復調音樂。而在中國,由于前面提到記譜方式注重單個樂器的演奏方法,不注重音高,這就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多聲部音樂的發展。而且中國音樂最大的特點就是歌舞樂一體,如唐代的燕樂大曲、健舞軟舞,注重多種音樂形式的結合,因此,復調音樂沒有得到發展的催化劑。第三個層面上,中國的音樂注重歌詞。隋唐時期的聲詩、曲子都注重歌詞的藝術質量,體現人們的生活情趣,而古琴音樂又強調演奏者的天人合一,因此,多聲部音樂沒有得到發展。
在西方社會的發展中,盡管世俗音樂開始興起,如游吟詩人、戀詩歌手的出現,但是宗教音樂仍處在主流地位。世俗音樂的活力注入宗教體裁之中,復調音樂如火如荼的發展。而在我國的宋元時期,佛教不斷向民間文化滲透,盡管宋徽宗提倡道教,但禪宗思想在文人士子以及民間信仰中仍然不斷傳播,市民階級的出現使得佛教音樂逐漸通俗化,很多詞牌名就來自于佛教中的偈語。佛教音樂自身也在中國社會的變化中積極改變自身。
18世紀上半葉,西方社會隨著啟蒙運動的進行,音樂從教堂逐漸走向社會,產生了喜歌劇、室內樂等等新的音樂形式,音樂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度。而中國清朝為皇家佛事而發展的五臺山佛教音樂標志了佛教音樂的又一個高峰。在這一時期,除了原有的佛、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等西方音樂也傳入中國,拉開了新的歷史帷幕。如今佛教音樂、基督教音樂的分類已不再典型,而是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在矛盾與融合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