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萍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側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我國經濟改革的突破點。社會再生產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理論依據、主要內涵、歷史發展脈絡等進行系統性梳理,全方位把握其整體理論思想及其理論地位,從而為該理論在新時代我國的應用及意義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時代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將“供給側改革”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點,明確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2016年“兩會”,李克強總理代表中央政府所做的工作報告中,5次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說這是“兩會”上經濟領域高頻出現的詞匯,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供給側改革”被中國政府賦予了指引未來改革方向的使命;2017年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指出,解決供給側的“不平衡不充分”將是我國當前及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對的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面對的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因而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經濟發展動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蘊含著豐富的理論和現實內涵,因此,該問題是各學科領域研究的熱點,但對其進行理論追溯,并對其理論根源進行整體梳理和總結是目前學界研究較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生產領域進行重點改革的,是立足于生產來談發展的,而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是指導社會再生產、實現經濟均衡發展的理論體系,因而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在新時代我國的實踐性應用。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是其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理論深刻揭示了社會化生產條件下的社會再生產的一般規律,是生產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的學說,雖然該理論分析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總資本運動的條件和規律,但馬克思以社會批判的眼光建構和闡明的社會再生產原理對于我們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市場經濟同樣適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之間有理論關聯,這是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理論意義
1.有利于整體、全面的把握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是一個系統龐大、歷史發展過程較長的理論體系,也是國家應用眾多、理論內容豐富、應用性領域寬泛的原理知識。因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是馬克思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亞當·斯密等人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并在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的生產、生活、產業結構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對其理論觀點要結合現狀,用時代發展的眼光對待。通過對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相關概念、主要內容、應用范疇、實現條件、表現形式、主要特征等整體性的梳理,深化對該理論全方位的的認識,為其指導當代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2.有助于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是面對我國經濟持續下行,社會制度、技術等缺乏創新性、供給側結構失衡做出的中國方案,也是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在新時代的發展。本文以時間為線索,以具體事件為依據,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具體內涵、已取得成果、亟需解決的問題進行敘述,在創新馬克思社會在生產理論的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相關內容。
二、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實踐意義
1.有助于指導我國開展循環經濟建設
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是一種科學的系統論和控制論,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面對經濟發展中伴隨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資源環境約束問題,必須尋求經濟增長模式的全面轉變,走節約型發展道路。搞清楚產業發展的有機聯系對于我們發展循環經濟,形成節約型社會意義重大。“循環經濟”一詞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賴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運用馬克思再生產理論中的系統論思想,在產業布局、科技園區產業開發和園區內企業之間產品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上加強研究,一定能夠更好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有助于形成我國改造傳統產業、提升產業結構的指導思想
雖然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中重點關注的是物質生產部門兩大部類之間的生產與交換關系,兩大產業的劃分與現代經濟中三次產業的劃分有本質上的不同,但是,無論是對兩大產業還是三次產業,都是對國民經濟總體產業的研究,都是要加強產業之間發展的協調,促進產業的合理化與運行的高效化。這一理論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有助于我們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產業,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創新我國的產業分配方式,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同時,在發展現代產業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降低產業發展不平衡的效率損失,改善傳統產業中和市場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以保持國民經濟運行的穩定高效。
3.有助于指導實現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發展
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中,資本表現出自我擴張的沖動和能力,這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也是一種擴大再生產,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就是這一擴大再生產發展的結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持和鼓勵這一資本內在的擴張動力,可以使我國經濟充滿活力,刺激經濟快速增長。我國經濟面臨著供需不平衡、發展乏力的現狀,這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保持其資本的內在擴張動力,調節產品在各個部門生產的比例關系,充分發揮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的外延式擴大和內涵式擴大的作用,在保持資本擴大再生產的規模和速度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一致的基礎上,以及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合理指引下,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