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永柱 吳賽娟 張旭東 彭天一 畢方凱 張選
摘要:21 世紀國際競爭的關鍵是創新人才的競爭。因此,無論是專業化的音樂教育還是普通音樂教育,都面臨著培養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任務。當下各級各類高等院校都應基于自身發展客觀實際,充分利用各自資源優勢,積極對原有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進行創新改革,探索構建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以期完成新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高校;民族音樂:創新人才
一、構建專業化音樂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化音樂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人才為教育目標,在保證學生音樂專業技能、綜合素質達標的基礎上,強化創新性能力的培養。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體現出“專業性、綜合性、創新性”緊密結合的突出特點。在課程設置方面,現有專業化音樂教育的課程是在專業音樂院校、綜合性大學以及師范類院校中的音樂院系開設。但由于各類學校的軟硬件設施不同,所以具體課程的設置絕對不能簡單化地一刀切。要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圍繞培養符合各類院校特色并兼具“專業性、綜合性、創新性”特質的音樂人才來進行課程設置。(1) 在專業音樂院校中,可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加強學生的音樂技能學習,開設聲樂、鍵盤、舞蹈、樂理、和聲、中外音樂史、合唱指揮、歌曲寫作、曲式分析、藝術概論、舞臺表演等專業課程,并在這些技能學習過程中貫穿創新性教育理念。(2) 在綜合性大學的音樂院系中,可根據自身學科門類齊全的特點,除開設本學科基礎課程外,另行設置一些與音樂相關的交叉學科課程,拓寬學生的思維。(3) 在師范類院校的音樂院系中,可多開設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師資培養方面的基礎課程,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技能競賽等活動,以著重加強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另外,各地方的高等院校還可根據本地區文化傳統與民族民間藝術的特色,增設相應的音樂專業課及地域文化課程,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經由極富特色的獨特地域文化的熏染,獲取獨有的音樂及文化資源,為創新獲得嶄新的文化積淀。關于新的教學模式的構建,要在音樂技能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始終貫穿創新性原則。目前,高等院校音樂專業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截然分開的被動教學模式,很多技能課主要采取“一對一”模式。具體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完成教學內容,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容,表面看似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實際上并沒有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漸喪失學習的主體積極性,更談不上創新培養。要改變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采取多種方式。如改變授課方式,嘗試讓學生自己輪流備課、授課,教師對學生講授加以點評,評述優點與不足。
二、構建非專業化音樂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非專業化音樂教育的實施主要依托綜合性大學與師范類院校的藝術教育中心、公共藝術教研部或大學生藝術團等組織,課程類型以音樂公共選修課(主要是音樂欣賞課)為主。非專業化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化音樂教育不同,主要是通過讓學生了解古今中外音樂經典作品,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培養正確審美觀與良好藝術趣味,以完成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要建立非專業化音樂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需打破沿襲多年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傳統音樂欣賞課的整個教授過程以聆聽為主,但對缺乏專業基本知識與音樂素養的普系大學生而言,還是顯得有些枯燥乏味。
(一)在授課內容方面,一切圍繞讓學生學會“如何聽”和“如何聽懂”
首先要普及音樂常識,教師在欣賞音樂作品之前,應該加入一些基本樂理、音樂史知識的介紹,并對所學習音樂作品的產生背景、創作者生平等加以講授,使學生更容易進入作品體現的時代情境 ;其次,對所學作品的音樂形式加以介紹,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各部分大致要表現怎樣的情緒樣態,并用何種方式表現,這其實是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掌握“如何聽”“如何聽懂”的能力。不過,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要把握好“度”,一方面,傳授音樂專業知識與技能不能過于“專業化”,力求把專業性知識講得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要把藝術的形象性、生動性與理性的課堂教學相結合,讓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在藝術的愉悅中學習音樂。
(二)在授課方式方面,大膽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根據復合型創新性人才的培養目標設計教學
首先,必須實現讓學生主動參與進學習過程中,避免單純被動聽賞的學習方式。如為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截然分開的被動教學模式,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壓縮教師講授時間,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一方面,在欣賞課之前,培養學生獲取基本的節奏感、旋律感,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適當采用奧爾夫的即興節奏教學法,讓學生利用三角鐵、手鼓,或者是用桌子和手,掌握基本的音樂節奏與旋律 ;另一方面,作品欣賞結束后,可設置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暢談個人聆聽感受等環節,以促進學生形成主動的參與意識,提高自主思考的能力。其次,教師還要靈活轉換多種新鮮授課方式,如授課地點不必固定在封閉教室,可以到某一文化景點或大自然中,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感受音樂,擴大聯想,調動興趣。
結論
普通音樂教育的目標是將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音樂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使學生人格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