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洲遠
摘要:我國礦產資源豐富,開發規模有增無減,這勢必給礦產周圍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環境問題;資源開發;對策建議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是人類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需求日益增加,但對礦產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安全、資源浪費問題。因此,為了高效、持續性開采利用,探討問題產生原因及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1、礦產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1采礦次序混亂,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在礦業權的產權界定不明晰,導致了炒賣探礦權的現象屢見不鮮。由于國有礦產資源“得來全不費工夫”,有的企業占著資源沒有資金開發,就搞所謂的資源戰略儲備。而非國有礦產雖有資金卻沒有資源開發,致使我國礦產資源的儲采比過低。還有的外資和中外合資企業占有著資源區核心塊段,使得內資非國有礦產企業難以進入,加上管理機制滯后,礦業權出讓信息不透明,導致資源糾紛不斷。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的平均回采率與全球平均回采率相比仍然比較低。一方面是“承包者”各自為政,追求眼前利益,掠奪式開采、采富棄貧,尾礦利用率低,嚴重破壞了資源與環境;另一方面,由于國有礦產資源是行政分配而來,缺乏保護性開采的壓力。很多礦山的礦種很雜,而“承包者”只集中開采主要礦種和提煉有價值的礦種,很多還含有礦石的尾礦就被棄而不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費。
1.2生態環境遭破壞,地質災害嚴重
礦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產生的“三廢”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造成占用土地、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及經濟損失等一系列問題。據國家環保部門統計,2000年我國各類固體工業廢物累計存量達67億噸,占地6.5萬多平方千米,其中尾礦占1/3,并以每年排放5億噸的速度增加。因尾礦庫壩堆放、維護不利等原因而造成的崩塌、泥石流等災害發生多起,造成重大損失。同時,尾礦的堆放容易導致環境地質問題:損毀土地,破壞植被;誘發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礦區環境污染等。有些選礦場排出的廢水中砷、鎘、鉛等嚴重超標,隨著尾礦數量的不斷增加,對壩體下游的人民生命財產潛在的威脅也隨之加大。
1.3超能力生產,引發安全問題
礦業是一種高利潤、高風險的特殊行業,小煤窯、小礦山企業盲目追逐眼前利益,礦產開發過程中超能力生產現象十分嚴重。一些礦山超能力、超強度、超定員開采。井下布置很多采掘工作面,作業人員多,容易導致通風系統紊亂,“一通三防”措施不落實,安全管理混亂,從而導致事故多發,傷亡人員增加。其次,由于安全、技術欠缺,地方政府監管不力、工作不到位。一些地方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職責不清,安全生產工作抓得不嚴、不細、不實,很多礦山的機械化程度低,防水治水工作和頂板管理工作也被忽視。同時,由于采礦勞動力普遍素質不高,就業適應能力差,不具備相關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地質環境知識,安全技術素質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違章作業現象比較嚴重。
2、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的政策建議
2.1明晰產權關系,建立完善礦業權市場
市場運行的前提是產權的分解和界定,產權的界定既是效益分配的基礎,也是改變“資源無價”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關鍵。目前我國一級市場是在市場不足、礦權主體不到位情況下的一種政府替代,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在市場中的作用。設置礦業權制度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礦業權產權結構的重組來降低或消除市場機制運行的社會成本、減少外部性,并為礦業權人提供安全保障,建立公平、公正的權利交換基礎,而不僅僅是維護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和監管礦業秩序。所以一方面要建立以礦業權主管部門為核心的權利配置體系,增加透明度;另一方面又要規范政府行為,減少其他政府部門不必要的干擾,提高礦業權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
礦業權要順暢地流轉必須要有一個相應的市場。我國現階段的礦業權市場雖然有了一定發展,但相關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健全。現階段重點應放在礦業權市場中介代理機構的建設和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市場的運行上,更多地要加快礦業權市場體系建設,實現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在建立礦業權市場的同時,還要放寬對礦業權交易的限制,尤其是《礦產資源法》以及《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中的條件限制,繼續貫徹實行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以及二級市場有償轉讓制度。
2.2進行綜合改制,發展資源循環經濟
推進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可以促進資源集約利用,提高礦產資源供應保障能力。通過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來發現新的礦種或礦量,來延緩礦竭城衰的時間,為城市轉型贏得充足的時間。云南省的個舊錫礦、蘭坪鉛鋅礦等礦區,按照“一礦一主、有序統一、規模開采”的原則,關小壓劣,扶優扶強,大力推進資源整合,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個舊模式”、“蘭坪模式”,從而緩解了礦竭城衰的危機。
進行綜合改制,最重要的是要推進尾礦的綜合利用。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尾礦利用的意識。針對我國全民礦情意識差、違規開采嚴重的情況,有關部門應該大力加強我國的礦情及相關法律、政策宣傳和教育,讓全民了解我國的資源情況,加深對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的認識,增強全民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自覺性。其次,政府應該加強宏觀指導,完成相關體制建設。最后,企業應該加強管理,進行技術革新。企業應該引進市場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讓“排尾主體”與“利尾主體”分離,成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尾礦利用公司,在礦山企業與尾礦利用公司間建立起市場供需關系,有力改變某些中小礦山企業由于資金、技術上的劣勢無法綜合利用尾礦的狀況。
2.3建立抵押金制度,促進生態修復
對于資源開發,我們可以借鑒美國、英國、德國的做法,以土地復墾為重點建立生態補償保證金制度,保證能源開發、礦業開采后的生態得以修復。所有企業都必須在交納一定數量保證金后才能取得采礦許可,保證金應根據每年生態損害需要治理的成本加以征收,要能滿足治理所需全部費用。保證金可以通過地方環境或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征收上繳國家,若開采企業未按規定履行生態補償義務,政府可動用保證金進行生態治理。政府也可以建立生態銀行,設立企業生態修復賬戶,實行專款專用,或委托其他生態公司予以完成。資源生態補償標準應以生態環境修復的成本為依據確定,它不僅可以達到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的目的,也可以保護受損者的基本利益和符合補償者的承受能力,具有可操作性。
2.4加強行業安全監管,加大技術管理力度
首先,要加強對資源整合礦井的監督檢查,重點查方案、查證照、查資源、查程序和查規模;加大對小煤礦“一通三防”的督查力度,重點查通風系統、通風管理、采掘工作面風量、瓦斯監控和瓦斯檢查情況、放炮管理情況等;加大對礦山水害防治工作的檢查,重點查防治水責任制的落實、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措施的制定和落實等。凡經檢查發現不符合要求的,要立即限期改正;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要立即責令停產整頓;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要依法嚴肅查處。其次,要加大礦山防治水力度和礦山頂板管理工作,切實提高技術管理水平,避免因地質災害發生礦難,同時,要防止礦山超能力、超強度和超定員生產。再次,要強化安全培訓,提高礦工的安全技術素質,加強礦工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最后,通過法律規制的完善,加大煤炭行業的安全成本,提高行業的進入門檻,嚴格事前事后的監督,杜絕礦難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興,王凌云.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6)
[2]楊志云.淺談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環境問題[J].科技咨詢,2009(2)
[3]任卓雋,伍偉.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保護[J].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