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摘 要: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中華民族勤勞的祖先們在勞作之余創造了豐富的傳統民間游戲,并傳承與發展至今,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但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一部分人覺得傳統民間游戲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完全被電子游戲所取代。但是,在現階段的學前教育中,應將傳統民間游戲與現代新型的教學手段相結合,使之發揮出其他游戲形式所無法替代的教育價值,促使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傳統民間游戲在學前教育中應用的價值探討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民間游戲;問題;學前教育中應用的價值
1 引言
傳統民間游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學前教育中對其的應用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教師在應用的過程中應去粗取精、取長補短,使傳統民間游戲在與現代教學手段結合的過程中重獲生機。
2 傳統民間游戲的特點
(1)隨意性。傳統民間游戲有它既定的規則,在游戲的選材和場地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如“走子游戲”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石子、樹葉等都可以就地取材。(2)趣味性。傳統民間游戲之所以代代相傳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很強的趣味性,非常符合幼兒好玩、好動的心理發展特點。如跳繩的玩法多變,可以單人跳,也可以多人跳,具有很強的趣味性。(3)多樣性。傳統民間游戲經過多年來的傳承與完善,流傳至今的多達幾十種,形式具有多樣性。如跳皮筋、蕩秋千、丟沙包、跳房子等都是人們非常喜歡的游戲形式。(4)競賽性。很多傳統民間游戲具有競賽性,是需要分組完成的。這種傳統民間游戲有自己獨有的游戲規則,參與者分組進行,贏者游戲,輸者提供服務,輪流進行游戲,如踢毽子、丟沙包等。甚至還有些具有競賽性的游戲發展成了競賽項目,如拔河、賽龍舟等。
3 學前教育中傳承民間游戲存在的問題
3.1 民族民間兒童游戲開發及利用不充分
民族民間游戲是一個民族的瑰寶,是幼兒接觸和學習本民族文化的表征,是認識和體驗本民族文化符號的重要途徑。在學前教育發展的歷史中,有大量可以通過重新梳理改編為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和認知水平的幼兒進行的游戲。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豐富的玩具市場為幼兒提供了各種類型的游戲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游戲材料從顏色醒目、選材難易、對幼兒的吸引力、適合長期保存等程度上,總體上都不具優勢。另外,開展傳統民族民間游戲,在人數條件、場地條件、材料選擇、指導教師、游戲過程、安全保障等方面也都有較為特殊的要求。因此,在現代學前教育系統內的幼兒園開展學前教育民間幼兒游戲并非易事,這就需要對學前教育民間幼兒游戲進行搶救、挖掘、整理、篩選、改編、開發,通過利用這塊豐富的文化寶藏來進行學前教育文化的傳承。
3.2 園本課程民族文化類主題活動開展不多
在學前教育實踐中,民族文化的傳承需要依靠本土化、科學化、民族化、生活化的園本課程才能實現。主題活動是園本課程的支撐,園本課程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每一個主題活動之上。民族文化類主題活動的開展,需要當地學前教師有課程自主創新的權利,立足于“本土生態”,把握民族文化的關鍵特征,完成課程開發的“提取、概括、轉換、升華”等步驟。而公辦幼兒園的課程內容基本上與學前教育主流課程體系一致,更多體現的是主流文化的意志,民族文化類主題活動的開展并不會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進行要求。
4 傳統民間游戲在學前教育中教育價值分析
4.1 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
在游戲的過程中,小朋友互相配合,共同商討角色的分配,在游戲過程中可以體驗到游戲帶來的快樂。例如,“過城門”游戲中需要小朋友們共同商量誰來做城門,他們會自發地圍成一圈;城門外幼兒在走的時候雖然羨慕被圍住的孩子,但還是會依據游戲的規則向前走;有些小朋友等到自己過城門的時候,會開心地等待著大家問他或她選什么水果。從這個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學會了遇到問題時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問題;學會了解并遵守游戲的規則;學會耐心地等待。同時,他們也體驗了游戲的快樂。
4.2 強健幼兒的體魄
傳統的民間游戲中涵蓋了大量的走、跑、跳、閃、躲等動作,這些都能促進幼兒動作的全面發展。很多的民間游戲可以滿足幼兒的運動需要,還能鍛煉幼兒的協調合作能力。而且,民間游戲簡單易學,不需要固定的場地或器械,隨時都可以進行。正是這些簡單有趣的民間游戲,從不同的角度鍛煉了幼兒的體能,增強了幼兒的體質,促進了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在現代的學前教育中加入傳統民間游戲,幼兒不僅能夠感受游戲帶來的快樂,還能培養其智力、強健其體魄,同時也讓他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師在幼兒教育中正確地融入傳統民間游戲,不僅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
4.3 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的形象性能夠提升學前兒童形象思維能力
原地區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和民俗活動等都以形象的方式呈現,具有形象性的特點,既生動又稍顯扁平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的故事情節,最易得到學前兒童的喜愛。別林斯基在《文學的幻想》中提出:詩人用形象來思考,他不是證明真理,卻顯示真理,強調的就是文學的形象思維這一特點。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的人物形象雖然生動,但一般比較簡單和扁平,這一點與兒童文學不謀而合。劉杰英在《兒童文學散論》中指出:英國小說家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所提出的“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不能套用到兒童文學中。劉杰英認為童話形象基本是扁平和微凸的,“扁”比“圓”更能調動兒童的審美熱情和興趣。民間傳說、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屬于扁平人物,性格較為單一化,人物在單一的性格形象下行動,一方面能夠更加突出動作和故事情節,另一方面二元對立的美學特點也是在這種情形中形成的。因此,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這種更適合學前兒童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的文學形式,自然就成為兒童文學的重要資源。
5 結束語
總之,傳統民族游戲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從學前兒童教育入手,將這些文化資源轉化為學前兒童教育資源,對于提升學前兒童的審美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謝禮潔.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創新應用的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06):71.
[2] 方艷紅.淺談民間傳統學前兒童游戲及改編[J].讀寫算,2018(04):110-111.
[3] 李永濤,王樹英.幼兒園開展民間傳統游戲的價值探析[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09):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