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霞 李曉紅
摘 要:幼兒園對于成長過程中的幼兒來說有著很大的影響,在幼兒的成長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幼兒園各種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會讓幼兒養成很多習慣。所以,幼兒園中的教師要在教學,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注意對孩子核心素養的培養,重視孩子核心素養的培養。改變教學方式,組織有意義的活動,為培養孩子核心素養付出努力。
關鍵詞:幼兒園;幼兒核心素養;提升策略
一、核心素養培養的內容
教師合理安排學生學習的內容以及參加的各種活動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巨大幫助,幼兒可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在老師的指導下養成良好的品質,對孩子們的核心素養進行提升,在活動過程中對孩子進行各種教育。比如,教師在組織《我的牙齒》活動時讓孩子們了解一些健康常識,通過《我做哥哥了》教育孩子正確認識二胎》,通過《我是值日生》讓孩子學會負責任,主題《冬天的運動》讓孩子懂得注意身體健康,多運動。
二、明確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
幼兒園時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為孩子們的未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準備,推動孩子們未來的發展。孩子們在幼兒園受教育期間,教師在進行教育活動時要以孩子為主導地位,幼兒園所組織的活動以及學習內容也要為孩子綜合素質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服務,所以,幼兒園要有組織,有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只有明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在教育的過程中才能向著那個目標不斷的努力。例如,以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目標,組織的活動以及學習內容就要以培養孩子人品道德為主,通過這樣的模式才能從單個孩子為出發點,通過各方面的培養,提升孩子綜合素質能力,為孩子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三、提高孩子核心素養的方法
改變傳統教學思想,創建新的教學方式,完善學校教育設施是從根本上提高孩子核心素養的前提,只有將這些問題處理妥當,才能保證幼兒園教育活動成功開展,讓各項活動對于提升孩子核心素養更有效。
1.改變傳統教學理念,讓孩子全面發展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同的階段是孩子學習不同能力最合適的時期,教師就是要充分了解這種階段的劃分,在每個孩子的不同時期,因“才”施教,為孩子安排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這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著巨大幫助。比如說,孩子在一到六歲之間是學習語言最好的時期,這個階段中就應該讓孩子多接觸國外文化,讓他們盡可能的學習多種語言;而三到四歲則是孩子學習接觸繪畫的最好時期,多讓孩子自己進行繪畫,不要過分安排他們去畫什么,全憑自己意愿,充分發揮想象力,隨意自由的創作,培養自己的興趣。教師要充分把握最合適的教學時期,有目標的舉辦各種教學活動,不讓孩子的天賦被埋沒,充分提升孩子核心素養。
小孩子都喜歡玩游戲,玩是他們效率最高的學習方法,幼兒園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在玩耍的過程中教學,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們可以在玩耍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得到教育。教師要學會在教育過程中將學習變成一個有趣的過程,培養孩子們對于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喜歡上學習。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校的教師對他們進行教育,傳授知識,還需要家長的陪伴以及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當代社會現狀導致部分家長由于生活壓力所迫無法陪在孩子身邊,也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缺乏溝通交流甚至影響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這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所以,幼兒園要經常舉辦一些親子活動,讓孩子和家長可以共同參與其中,培養孩子與父母感情的同時對孩子進行教育。
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快速的接受和學習到各種知識,受到更多的教育,充分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以及綜合素質能力。
2.幼兒園對教學工具進行合理使用
合理的使用各種教學工具,通過常用的一些教學工具對孩子進行教育。比如說,孩子們通常玩的積木,不僅可以讓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搭出自己心中的形狀,還可以把它們當做數學教學的工具,讓孩子們數積木的數量。通過合理的使用各種教學工具,可以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讓孩子們可以通過平常經常接觸的一些物品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對于培養幼兒核心素養有著巨大幫助。
3.完善教學設施
在教學過程中,幼兒園可以對孩子們日常活動區域的設施進行完善,并通過不同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目標對其進行分類,讓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的喜歡的區域進行學習,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在運動區域帶著孩子們一起愉快地玩耍,進行合適的體育運動,讓孩子們體會體育運動的快樂,而體育運動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有個健康的身體,永遠充滿活力。讓孩子們在參與各種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自身核心素質。
在幼兒園對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提升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把孩子放在主導地位,根據孩子的需要舉辦各種活動。讓孩子可以在參與各種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們的核心素養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為孩子們未來的學習、成長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伍翠菊.幼兒園教師核心素養的內容及養成模式[J].學苑教育,2017,(15):14-15
[2]實施創新教育提升幼兒創新素養—銀川市第一幼兒園簡介[J].寧夏教育,201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