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玉
摘 要: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能夠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世界,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科學知識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學生耐心尋找,都會看到科學的影子。因此,在進行初中科學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出發,探索生活化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初中科學教學;生活化教學;應用方法;有效措施
科學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學會觀察周圍的事物,在生活中發現科學的影子。但是在傳統的科學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實踐性不強等問題,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應用新的眼光看待初中科學教學,為學生營造生動、具體的課堂,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生活化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導入環節是學生感受科學知識的首要環節,如果教師能夠在導入環節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的導入方法,用學生熟悉的知識,讓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樂趣,從而順利走入科學課堂中,感受科學教學的趣味性。
例如,在學習《為什么會降水》的時候,在導入環節,為了讓學生激發起對即將學習內容的興趣,我為學生播放了動畫片《海爾兄弟》的主題曲視頻:“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傘。”我對學生說,打雷下雨、下雨打傘好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會下雨呢?剛才視頻中的小朋友提出了問題:為什么會打雷下雨?當我們多掌握了一點科學知識,我們的智慧也會得到增長,正如歌中唱的“智慧簡單又不簡單”。在看完了視頻之后,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加入到教學中來。
二、生活化實驗——貼近學生實際
很多教師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時候,往往采用了非常專業的道具,使學生認為,實驗就是在實驗室、利用專業器材才能進行的,與自己的生活聯系比較少。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身邊唾手可得的素材,開展生活化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實驗也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來進行實驗,感受科學的魅力。
例如,在學習《摩擦的利和弊》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對不同物品的摩擦力進行認識,我為學生拿來了很多生活中的常見物品:鏡子、毛巾、紙、橡皮、木塊、玻璃球、木頭、塑膠手套、毛線手套、小汽車等等,讓學生根據我帶來的這些物品分別來進行實驗,觀察在不同的摩擦力下,物品都有哪些表現。有的學生拿起木頭,讓木頭分別在同樣角度的鏡子、紙、毛巾上進行滑行,觀察它滑行的速度。他發現,木頭在鏡子上滑行的更快,在毛巾上滑行得非常慢。有的學生分別帶上塑膠手套和毛線手套,來拿起鏡子和玻璃球,他發現,塑膠手套拿得更穩,毛線手套稍微有一點滑。在生活化的實驗中,學生對于摩擦力有了更加直觀化的認識,并且意識到,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物品的不同摩擦力,來對問題進行解決,使物品都能夠發揮其價值和作用,達到更好地應用效果。
三、生活化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在傳統科學教學中,教師一般讓學生做課后習題,來對當天學習的內容進行鞏固。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趣味化的作業,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尋找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并在生活中驗證所學知識,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對知識進行認識和理解,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明天的天氣怎么樣》的時候,我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了天氣預報的不同途徑、天氣預報的用語、天氣圖的制作和收集氣象信息的技術等基礎知識,讓學生對天氣預報進行了初步掌握。在課堂教學之后,我為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后作業,讓學生在新聞聯播之后觀看天氣預報,并對全國氣象情況、本省氣象情況、規定城市的天氣預報(北京、上海、廣州、呼和浩特、佳木斯、麗江)進行記錄。學生對這份作業非常感興趣,在家中非常認真地觀看天氣預報,并拿出一個小本,一邊看電視一邊記錄,都很好地完成了作業。通過布置生活化作業的方法,學生不再將課后作業當做一項非常枯燥的任務,而是將其變成自己探索和發現的有效途徑,能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對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鞏固,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儲備。
總之,初中科學教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事物,它是一門以探究為主要形式的學科。學習科學知識有利于幫助學生科學地認識自然、認識世界,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的影子。因此,將生活化教學模式與初中科學教學結合在一起,既符合新課改的靈動化教學要求,也符合科學學科的特殊性。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要素,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探索科學知識的習慣,使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曹蓓蓓.初中科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16):38-39.
[2]方艷云.初中科學教學“生活化”的措施[J].科教導刊(下旬),2019(06):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