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的宗旨在于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注力和創造力、自信心以及合作精神。健全學生人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筆者對地處我國邊陲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臨滄地區各縣市,以及維西縣傈僳族自治縣山區小學校園音樂教學、活動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得出“全科型”小學教師應具備的音樂素養要求;從我省擁有多民族音樂藝術資源的優勢出發,并結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理念,在課程培養目標、教學訓練內容、考核評價手段以及實踐、實習等方面提出少數民族地區“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師資音樂素養的課程設計體系。以期能夠在“全科型”小學教師音樂素養的培養中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關鍵詞:全科型;音樂素養;課程;設計
一、研究背景
(一)小學生音樂課程標準簡要解讀
小學音樂課程教學標準明確提出:以音樂課程的價值實現為依據的音樂課程的目標設置,不僅要加強學生對教材上音樂知識的掌握,還要通過不同類型的音樂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樂感和鑒賞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從而達到擴大視野,豐富知識積累;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增強其審美意識和能力,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向往,從而促進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陶冶情操等積極的作用。
(二)云南邊疆地區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筆者通過對地處我國邊陲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臨滄地區各縣市,以及維西縣傈僳族自治縣等鄉鎮、山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音樂教學現狀走訪進行調查,發現云南邊疆鄉村小學音樂教學、活動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對音樂教育功能與目標認識存在偏差
從師資上來看,縣城學校雖然能基本保證專職的音樂教師的配備,但教師授課過程中,對于對少年兒童開展音樂課程教學、活動的地位及目標的掌握是不夠重視和全面的。具體體現在:教師上課大多敷衍了事,在課堂教學中,他們既不關心也不過問學生是否了解到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及情感,更不關心按照《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創造價值和人際交往價值”的小學音樂課程價值取向是否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得以落實。
一些偏僻鄉村學校,雖然一定程度上也理解音樂課程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苦于無法配備專職音樂教師,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只好依賴于學校里有一點音樂愛好或是特長的各個學科教師進行組織,這對保證教學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為數不多的學校也聘請了民間藝人作為學校音樂教學、活動的補充力量。但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問題是,這些老師沒有受過音樂理論與技能的專業的學習,更沒有音樂學科教學法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背景。所以免不了存在不掌握《新課標》音樂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及要求,也不能夠從音樂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設計并展開教學。以至于不能夠充分落實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教學理念及目標。
2、教學方法單一
在小學課堂中,教師教學方法陳舊,整節課就只有講和唱這兩種授課方式進行教學以及開展活動,從而忽略了《新課標》在教學目標方面提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要求。一種情況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未重視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注重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停留在跟唱層面上。而另一種情況則是:學生常常還沒來得及思考,老師就急于將“教學參考”書籍提供的諸如“對歌詞、旋律、音樂風格特點”等信息進行照本宣科地陳述,這樣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而且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也阻礙了教與學的多方面協調發展。
3、學生缺乏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從學生音樂學習的現狀看,學生對于日韓音樂、流行音樂是很有熱情的,高年級的學生大都能夠將歌手的年齡、星座、幸運色、愛好、代表作等等的信息如數家珍地陳述出來,也能夠聲情并茂、朗朗上口地將這些歌手的代表作演唱出來。但遺憾的是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卻知之甚少,更不要說能夠準確地陳述諸如音樂風格、節奏特征、旋律走向、作曲家生平等等的知識能夠基本完整地表述。他們對于優秀的民族音樂(也包括本地區優秀的民族音樂)是缺乏熱情和向往的。
4、全科型鄉村小學教師音樂素養培養的提出依據
筆者通過在云南省滇西地區的走訪調研不難看出,國家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在這些地區是比較有成效的,從硬件設施上開看,新建校舍、智能教學設備的投入,教師職后的培訓等等的成績是令人振奮的。但短時期內無法在鄉村每一個學校配齊音樂教師的現實,我們還是要得理解和面對的。因此,落實“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中提出實施“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要求的理念,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全科型”鄉村小學教師是緩解目前鄉村校園缺乏音樂教師落實、保證音樂教學、活動困境的有效手段。
誠然,從卓越小學教師培養內涵及要求出發,藝術素養的培養成為“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理念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音樂素養的培養也必然成為高素質小學教育新師資至關重要的必備素質之一。
二、“全科型”鄉村小學教師音樂素養培養的價值取向與能力結構
培養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與音樂學科教學理論與技能;能夠理解、掌握小學生素質教育體系中《音樂課程教學新課程標準》的相關理念及要求;并將其落實在具體音樂教學中,以保證教學、活動開展的質量,從而落實國家素質教育要求的小學教育師資,是“全科型”鄉村小學教師音樂素養培養的價值取向所在。而具體能力要求則應為:
第一,通過音樂基礎理論的學習和音樂、舞蹈技能的訓練,具備識譜歌唱、樂器演奏和舞蹈表演等基本能力;
第二,在基本技能素質形成的基礎上,應具有能夠結合邊疆各民族地區的音樂、舞蹈藝術風格特征,進行歌曲、舞蹈等藝術表現形式的再加工、創編或是推陳出新的創作能力;
第三,應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評價及教學的能力;并能夠具有開展小學相關音樂類及運用音樂元素開展小學班、隊等活動,且能夠對活動過程、效果進行評價和總結的能力。
三、“全科型”鄉村小學教師音樂素養培養的課程設計
(一)以“技術取向”思路進行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指擬訂一門課程的組織形式和組織結構,大致分為以普拉特為代表的“技術取向”的課程設計思想和另一類“理性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思想。雖然,新近的對課程設計的研究成果試圖綜合這兩種觀點。但是,通過多年對鄉村音樂教學現狀和師資施教的能力以及教學質量的關注、調研及分析,課題組認為對于“全科型”鄉村小學教師音樂素養培養的課程設計,還是應該以“技術取向”為主導的設計思路進行該專業學生音樂綜合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讀譜視唱、器樂演奏與伴奏、歌唱技能以及音樂教學技能等課程掌握與運用的課程設計。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在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過程中厘清從“為什么培養”、“培養什么”到“如何培養”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該專業師生能夠更加合理有較地實施教學及實習實踐的訓練,以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以能力要求為主線,合理設計學科課程
具有能一定的識譜、演唱及器樂演奏與伴奏的綜合能力,能夠組織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活動,是培養“全科型”鄉村小學教師音樂素養能力要求的基本目標。課題組教師通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認為: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以鄉村小學教師所需要的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的“能力”要求為主線,合理設計、開設音樂學科相關課程,具體開設的課程為:樂理與視唱、聲樂基礎與合唱指揮、電子琴基礎與伴奏、民族樂器演奏訓練、鼓號隊樂器演奏訓練、小學音樂教學法、小學教師實用音樂等課程。形成一個以“能力”為主線的,橫向與縱向交織、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群,已落實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與教學技能培養的目標要求。
(三)滲透少數民族音樂資源,設計課程教學內容
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均擁有本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音樂,各民族民間音樂都蘊含著本民族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各民族音樂文化,有著自身存在的價值。新型的教學觀要求教師要以“能力”為中心來開展教學、活動,把所有的知識、技能轉化為能力。將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合理滲透到教學內容中,一方面可以讓該專業學生學習、了解到不同少數民族所在地域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等等的知識決定的音樂的風格特點,由此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人文知識的積累。另一方面,從“建構主義教學觀”和“生命課堂”的理念出發,將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以實現將音樂課程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原有的音樂知識結構、日常生活知識結構進行對接,用學生們熟悉的本土音樂以及音樂背后蘊含的人文、風土人情等信息在教學中建立起有效的聯結,可有效幫助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和體驗,這將能夠保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音樂相關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新的知識結構的形成,從而達到形成相應能力的目標要求。
(四)以價值取向為依據,設計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提升教育質量、改進教師能力發展的重要線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與實踐、教育實習相結合的方式,以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的價值取向為評價依據——從學生職后在鄉村小學開展音樂教學、活動需要什么樣的音樂素養與技能作為衡量教學目標是否達到來設計課程教學評價。在此過程中,學生將由被評價者的角色向評價者的角色轉變。通過這樣的評價,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及創造性,讓他們在“提升教育質量、改進教師能力發展”為目的的教學評價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樣一方面能夠充分幫助教師甄別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及方法手段方面存在的得失,作出針對性的調整,進一步提高教學、訓練的質量。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在以個人學習、訓練的達成度方面,以及在實習、實踐過程中自主檢測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是否夠用或是還存在著哪些方面的差距與缺陷,并能夠主動、積極地進行查缺補漏地調整、學習。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國家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在邊疆地區,尤其是鄉村、山區從校舍到教學設備以及教師職后培訓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短時期內無法在鄉村每一個學校配齊音樂教師的現實還仍然存在,并且需要不短的時間加以解決。面對鄉村少年兒童學校音樂教育、活動不能夠停滯且要保證基本的質量,已達到素質教育要求的現實。那么,培養具有一定音樂素養與技能,能夠開展小學校園音樂教學、活動的“全科型”小學教育師資,則是解決目前困境的有效辦法。而以鄉村小學教師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的所需的能力出發,厘定其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并以能力要求為主線,進行“全科型”小學教師音樂素養培養課程的設計,目的是在保證學習、訓練質量的同時,兼顧到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樣的設計是科學可行和具有針對性的。
[參考文獻]
[1] 李小雷.近十年來少數民族音樂課堂教學研究綜述[J].黃河之聲, 2017,13.
[2]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
[3] 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6.
[4] 單新濤.技術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表現、成因及評判[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9,12.
[5] 楊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族特色音樂教學[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3,39.
[6] 徐征.麗江少數民族學生課間“打跳”的調查與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研究部,2004,12.
[7] 杜磊.音樂教學應注意的50個細節[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
作者簡介:杜涓(1977-),女,云南省大理市人,楚雄師范學院,副教授,云南省鄉村教師培養研習所主任、楚雄師范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成員,主要研究方向:音樂、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