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滟
摘 要:田徑運動作為我國傳統運動,由跳、投、走、跑等多項運動項目組成。田徑運動在初中體育中的開展,既能鍛煉學生體魄,增強耐力、柔韌、速度等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健康發育,也能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優秀意志品質。基于此,要求體育教師充分發揮教學智慧,改進初中田徑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全面、良性、健康發展。
關鍵詞:初中;體育;田徑;教學策略
田徑運動作為初中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存在過分注重單一項目成績以及技巧傳授等問題,導致田徑教學缺乏健康性與全面性,不能發揮其應用價值,加之初中階段學生課業壓力大,不夠重視體育訓練,田徑訓練參與次數較少,直接影響了田徑教學質量,不能有效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因此,要求初中體育教師能夠積極承擔自身教育責任,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教學模式,優化田徑教學策略,為學生構建高效化、趣味化的田徑訓練課堂,以增加體育鍛煉機會,強健學生體魄。
一、初中田徑教學的價值
正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1],不論是社會活動,還是生產勞動,都離不開健康的體魄與良好的身體素質,田徑運動包括競走、跳高、跑步、跳遠等運動項目,能夠增強學生身體協調性,逐漸改善身體素質。此外,開展田徑集體項目有助于增強團隊凝聚力,例如通過組織400米接力賽,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團結互助對于取得成功的重要價值,從而使學生能夠逐漸具有集體榮譽感,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且能夠將這些優秀品質有效運用在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日常生活中,成為擁有健全人格的優秀人才。
二、優化田徑教學的策略
(一)增強學生認識
就田徑運動而言,其作為其他體育活動的基礎,對于提升學生運動技能以及身體素質均大有裨益,但是當前多數初中學生均對田徑運動的價值尚未形成正確認識,所以田徑教學參與度較低,不能發揮田徑教學的作用。對此,教師在展開田徑教學時,一方面需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正確認知田徑運動,使其深刻意識到此項教學的目的不是應付考試,而是提高身體素質,從而以“意識”促“行為”,糾正錯誤做法;另一方面需要讓學生在鍛煉過程中感知運動意義,如在學習投、跳等動作時,可以從中感知正確運動姿勢對培養節奏感、速度的價值[2],以及對于機體機能、形態的改善效果,從而讓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田徑教學,重視田徑運動,激發訓練熱情。
(二)加強理論教學
田徑教學雖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然而其理論教學環節也不容忽視,否則學生可能因不熟悉各項體育動作而發生扭傷現象,影響田徑教學質量。對此,建議教師能夠在正式教學前深入學習并理解教材內容,然后選取重難點內容著重講解,講解時可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以講解每一動作的技巧、目的、意義等為主,加深學生對不同田徑運動項目分解動作的認知,從而改善自身協調性,更好的完成訓練項目,避免受傷。
(三)豐富教學方法
傳統田徑教學偏重教學內容的完整性,不能有效結合學生興趣愛好與實際需求展開教學,所以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參與興致不高。隨著新課程體制的改革與發展,要求教師能夠有意識的改進教學方法,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將相對固定的田徑教學內容以多元化形式展現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以往在進行“推鉛球”教學時,多以反復練習投擲動作為主,然而初中階段學生耐心、體力不足,容易對此種教學方法產生抵觸情緒,此時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做出革新,例如可以組織投“準”比賽,通過劃定特定范圍,并讓學生用鉛球投擲空瓶子,打翻瓶子者給予掌聲鼓勵,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或是組織“拋”球比賽,由多名學生共同向前投擲鉛球,比賽誰拋的最遠,然后請拋的最遠的學生分享其投擲方法,其他學生共同學習等。總之,需要結合此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3],對教學做出革新,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訓練目標,循序漸進的增強體質。
(四)培養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改善田徑教學效果并促進教學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徑,所以體育教師也不能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推鉛球”為例,可展開如下教學:第一,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與鉛球有關的精彩視頻,讓學生能夠對鉛球的技術要領、發展歷史等有大致了解;第二,以圖片的形式逐步分解“推鉛球”這一動作,讓學生仔細觀察后模仿;第三,由學生逐一分享練習體會,其他學生可做補充與評價,之后在教師引導下總結“推鉛球”技巧。在此期間,不僅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研究“推鉛球”這一運動,還可同步培養學生分析能力、觀察能力等,增強自主學習能力,促進田徑教學質量提升。
(五)組織競技活動
古往今來,競技運動存在的地方無一不具有熱烈的運動氛圍,因此,體育教師可以競技活動為切入點,進行田徑教學革新,以喚醒學生運動熱情[4],轉變課堂氛圍。如教師可以組織“短跑接力賽”,于課堂起始進行短跑接力,將學生帶至方便比賽的場地,分組并宣布比賽規則后,正式進行比賽,每一隊員均需手持接力棒賽跑,待跑到指定位置后回返,由下一名學生繼續手持接力棒賽跑,直至全部隊員跑完比賽結束,期間若接力棒掉落,需返回起點重新跑,第一名可獲得教師獎勵。由此融合跑步訓練與競技活動,喚醒學生運動激情,提升課堂參與度,增強體質,有效實現田徑教學目標。
三、結束語
總之,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往的田徑教學方式逐漸難以適應學生成長的多樣化需求,對此,為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田徑課堂的積極性,需要體育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融入游戲、多媒體、競技等多項元素,豐富田徑教學形式,改進教學策略,以便有效發揮田徑教學增強學生體質、緩解學習壓力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更加喜愛田徑活動,能夠響應全民運動號召,積極參與田徑課堂,促進自身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杭雪華.探討趣味田徑教學法在初中體育課堂的運用及教學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7):26.
[2]馬廷俊.優化田徑教學,增強學生體質——初中體育田徑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14):58-59.
[3]龍小林.趣味田徑教學法在初中體育課堂的運用及教學策略分析[J].青少年體育,2018(07):69-70.
[4]曾志榮.初中體育田徑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6(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