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霞
班主任是教師隊伍中一支中堅力量。班級管理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前沿陣地。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者、教育者和組織者。學生的成長、家長的愿望,學校各項教育計劃的實施,最后都落實到班主任的肩上,班主任比其他科任教師有更繁重的任務和責任,班主任的基本任務是按照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要求,開展班級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導學生,讓他們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然而,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嬌嫩的少年兒童,他們的心理發展與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是一個不斷地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他們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評價能力都不完善,經常會發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如:做惡作劇、故意違反紀律、無禮貌、亂罵人、好打架、撒謊、考試作弊、小偷小摸、損壞公物等等。這些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班集體的形象,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困擾。盡管有的老師費盡了周折,但教育效果卻甚微。
一次,筆者親耳聽到一位班主任嘆氣說:“現在的孩子真是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也。給他個‘暖面孔吧,他得意忘形,給他個‘冷面子吧,他像老鼠見了貓似的。貓在場時,他就藏進了洞里,貓離開了,他又開始繁華起來,胡作非為。”從這位班主任的言語中我感受到了,他對學生的教育顯得無奈,對班級管理有些束手無策,沒有信心。我認為要真正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維持好紀律,就不能讓學生習慣看老師的臉色。如果學生以看老師的臉色來決定遵不遵守紀律,那么班主任即便很兇,也只能保證其他在場時紀律好,一旦離開,班里便亂了,實踐證明:要讓學生真正遵守紀律,就得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要知道學法、守法,是我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別人強加給我的束縛。”當學生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覺的紀律方有可能形成。那么,如何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少年兒童的心中呢?
一、把法制教育融入班對會教育之中
班對會課是對全體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時機,班主任決不能流于形式敷衍,要有計劃、有步驟、有內容地開展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獲、有所領悟。如:我常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小學生守則》和校規、班規教育時,將《交通安全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等法律法規結合起來進行教育,有時還通過一個小小的游戲讓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教育效果特別好。就拿我班的崔小寶同學來說吧,他是一個特別愛搞惡作的孩子,總喜歡趁人不注意時將這個人東西藏入另一個人的書包里,看到一個同學為丟失的東西傷心難過,看到另一個同學被污陷而委屈時,他卻樂在其中。當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時,他卻說是為了好玩。在他的世界里只是為了玩,沒有一點法律意識。自從學了有關法律知識,我發現小寶同學變得乖巧了、文明了。這說明在班級管理中,法制教育不僅有利于保證紀律的執行,也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法制觀念。
二、把法制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之中
我既是一位班主任,又是一位語文教師.《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果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眼于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么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著眼于學生的精神領域。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是指示了語文課程的外在意義和價值;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卻指示了語文課程的內在意義和價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即是學生表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將法制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這中呢?一是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讓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優秀作品的閱讀,受到熏陶和感染;二是要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喚醒學生,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如我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時,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位年輕的戰士,你哪來的意志力,你怎么忍受得了呢?”這時一位同學激動地說:“老師,軍令如山,邱少云同志頑強的意志力,來自于軍隊的紀律啊!如果他跳起來,或就地打幾個滾,就會被敵人發現,一切計劃將會落空。”是啊,這位同學的回答正是我要的答案,軍有軍法、校有校規、班有班紀,我們只有人人遵守才能把事情辦好。又如:我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在理解“有用”這個詞時,我請學生觀看了一場群架斗毆畫面,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同學們都知道打群架是不對的,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6條規定,結伙斗毆,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嚴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孩子們的回答令在場聽課的教師喜出望外。他們說,你班的孩子這么聽話,守規矩,原來是你使了法律這把尚方寶劍。我自信地點了點頭。在教學中,我總是深挖教材,用好教材,巧妙設問,很自然的將法律知識落實于課堂,讓學生們能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實現了人文價值觀的培養。
三、把法制教育寓于各項活動之中
活動是最好的宣傳途徑,學生們將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參與其中,從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我首先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展了法制讀書活動,組織學生看法制教育畫冊,復述其中的內容、講其中的故事、寫心得體會、動手出墻報、辦手抄報,組織學生觀看《青少年犯罪罪警永錄》電視片,組織學生參觀《珍情生命,拒絕毒品》圖片展覽,以及觀看《交通事故》記實篇等活動。其次,為了讓法制教育扎根在同學們心中,我常以學生喜鬧樂見的形式在班里舉行知識競賽、辯論會。如小偷小摸是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的哪一條?與他人發生爭執,給對方造成輕傷的要負什么責任?造成重傷情節嚴重的則構成了什么?過馬路時,在有信號燈的標志處撞紅燈發生交通事故如何處理?一個個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他們思考著、爭辯著、解答著,真是寓教于樂。在這些活動中,尤其是觀看《交通事故》記實篇讓孩子們觸目驚心。看見一俱俱尸體被壓在車輪下,看見一個個傷員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看見親人們悲痛欲絕的哭喊場面,我發現孩子們的眼睛都濕潤了,這不正體現了活動的感染力嗎?活動能幫助學生認清美好與丑陋、正義與邪惡,增強抵御能力,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我們一定要把它開展得有聲有色。
總之,二十七年的教學生涯,二十七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不斷成長。我堅信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是規范學生不良行為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們要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對少年兒童進行法制教育,讓嬌嫩之花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