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惜彬
【摘 要】目的:探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應用營養風險篩查和營養支持治療的效果。方法:對我院診治的280例(A組80-90歲90例、B組70-79歲140例、C組60-69歲50例)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實施營養風險篩查和營養支持治療并觀察效果。結果:A、B兩組營養風險發生率均高于C組,接受營養支持后生活質量均有明顯改善,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心衰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較高,及時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可有效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予以相應營養支持,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心力衰竭;營養支持;營養風險篩查
【中圖分類號】R45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105-01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簡稱心衰(HF),是由于心室功能不全引起心臟收縮功能減退,導致心臟無法將有效血液輸送到組織器官的心臟循環障礙候癥群,屬于較為嚴重的心臟疾病。患HF前可能會出現躺下就咳嗽、夜間易清醒、活動就胸悶、食欲不佳、心律不齊、煩躁焦慮等,患病后則有呼吸困難、虛弱乏力和夜尿增多等癥狀,可按病情輕重程度分為輕度HF和重度HF,但即便程度是最輕的HF也是嚴重的健康問題必須進行治療。營養風險篩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是由醫護人員實施的簡便的篩查方法,用以決定是否需要制定或實施腸外腸內營養支持計劃。而營養風險指的是潛在的或存在的營養和代謝對疾病或手術有關的不良臨床結局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6年-2018年期間診治的280例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其中男患者180例,女患者100例,80歲≤年齡<90歲的患者90例(納入A組),70歲≤年齡<80歲的患者140例(納入B組),60≤年齡<70歲的患者50例(納入C組)。組內所有患者均符合營養風險篩查2002(以下簡稱NRS2002)的相關評定標準,本次研究具體內容已如實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均完整齊全,患者均同意配合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
1.2具體方法
于患者入院當天測量其體重和身高并計算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重(kg)/身高2(m2)),若患者存在重度水腫難以站立無法獲取準確BMI值,則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血樣檢查生化指標后以血清白蛋白的結果予以判斷,確?;颊呷朐汉蟮诙焱瓿蒒RS2002評估(即人體測量、病重程度、近期體重變化和膳食攝入情況),第三天完成營養風險篩查,然后施予患者營養支持治療。營養支持治療方法具體如下:①若患者的腸道黏膜屏障發生損傷,應對黏膜進行滋養對其腸道免疫進行調節,降低氧化損傷腸黏膜并改善局部缺血現象。對于小腸功能完整但不能正常進食的老年心衰患者應首選腸內營養支持途徑予以治療,降低細菌轉移率、預防腸道黏膜萎縮、保護黏膜屏障。對于長期存在營養不良的患者應遵循“循序漸進”的營養支持原則,避免出現在喂養綜合征,導致營養負荷造成風險[1]。②混合膳食纖維配方應用于便秘、腹瀉患者中改善其便秘和腹瀉情況;含中鏈甘油三酯配方應用于肝膽胰患者中;高單不飽和脂肪酸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低糖高單不飽和脂肪酸應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優質蛋白配方應用于慢性腎病患者(多數老年患者對標準蛋白配方均可耐受);高營養濃度配方在患者無特殊合并癥存在的情況下均適合;氨基酸和短肽配方應用于存在吸收、消化障礙的患者有利于吸收[2]。
1.3評價標準
參照國內BMI指數標準對患者營養不良情況進行判定;NRS2002總評分計算方法為疾病嚴重程度評分+營養狀態受損評分+年齡評分3項評分之和,年齡評分中患者年齡超過70歲則總分+1分,總分大于等于3分代表營養風險存在。
1.4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并加強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差異用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X2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A組患者的營養風險率57.8%(52/90)、B組患者營養風險率46.4%(65/140)、C組患者的營養風險率22.0%(11/5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A、B兩組的營養風險發生率顯著高于C組患者的,P<0.05。接受營養支持治療后三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明顯改善,P<0.05。
3 討論
心力衰竭屬于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償階段,幾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終都會導致心力衰竭的發生,炎癥、心肌病、心肌梗死和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等任何原因均可引起心肌損傷改變心肌結構和功能,從而導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或喪失,應當盡快采取治療措施控制病情惡化威脅生命。患者在患病期間容易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現象,營養吸收存在障礙、水電解質發生失衡,延長了新功能的恢復時間,因此營養狀態得以改善于患者病情而言至關重要。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秦小明曾指出“健康不只是治病就可以了,醫療對健康的促進作用不足10%,而營養狀況占80%。”營養治療是慢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營養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慢病的發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輕病人痛苦及醫療費用的支出。疾病治療講究“三分治,七分養”,營養是康復環節的首要因素,只有提供合理的能量和營養素的供應,機體損傷的組織和器官才能修復,各個組織的功能才能夠得到有效的還原[3]。應用NRS2002能夠預測營養不良的風險,并前瞻性判斷患者營養狀態和變化,動態反饋其營養情況并調整營養支持方案,從而改善臨床結局,其信、效度也已得到驗證。本次研究顯示,A、B兩組營養風險發生率均高于C組,接受營養支持后生活質量均有明顯改善,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心衰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較高,及時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可有效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予以相應營養支持,改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周亦秋, 魏渝娟, 景勝,等.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營養風險研究[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6, 35(10):1072-1074.
[2]營養風險篩查及個體化營養支持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7, 25(11):840- 842.
[3]鄔小榮, 王梓穎. NRS2002和MNA-SF在老年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 系統醫學, 2017, 2(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