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
摘 要:新的《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是我們進行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科學教學經驗,下面就如何有效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探究
一、激發欲望,賦于學生探究的動力
小學生對自然事物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有人認為學生愛鉆牛角尖,而我認為這種好奇心恰恰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起點和原動力,有了這樣的好奇心,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學生開展學習的原始動力,精心呵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促進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并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究活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原動力就會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學生由好奇而產生的探究欲望,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變成學生自己的科學素養。盡管有時學生的探究愿望與課堂計劃有所偏離,但只要是不違背大綱,我們適當的做一下調整也無不可。
其次,要激發學生對探究目標的探究欲望。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學生的情緒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探究前精心創設能引起學生濃厚學習興趣的情境,將會催動學生產生出強烈的探究欲望,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而教師設計的情境則是“引領”學生進入探究活動的墊腳石,只有能讓學生能夠感動并為之投入的情景設計,才能使學生對當前所研究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他們對科學探究活動的欲望。
第三,精心準備探究活動的材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有了強烈的探究欲望,他們在頭腦中會形成無數個為什么,并且急于尋求答案。此時,我們應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讓學生積極、投入地去進行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所以說,課前探究材料的準備,我們一定要精心,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準備適宜探究的材料。只有這樣學生的探究才會有收獲,我們的引導才會有產生效果。
二、指導觀察,教給學生探究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課標指出:“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觀察能力……啟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給方法,而關鍵是從指導觀察入手。由于少年兒童受知識水平,年齡特點和思維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無意性、情緒性比較明顯,而知識的選擇性較差。他們只注意表面現象,而不能仔細地,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結合觀察的具體內容,給學生提出觀察的要求,讓學生明確觀察什么?為什么要觀察這些內容?重點觀察什么?
其實,教好科學,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養他們的觀察、實驗、理解、探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著力實驗,提高學生探究興趣
“物聚于所好”,興趣往往成為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興趣愛好和求知欲是兒童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前提,也是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結果。小學生對實驗最感興趣,在觀察和實驗中,可以充分發揮兒童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多方面的作用。通過實驗,讓孩子親自去探究大自然中的奧秘,感知大自然的神奇,來滿足他們的興趣。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為此,我設計多種實驗形式,如演示實驗、觀察實驗、分組實驗以及家庭實驗等,全面調動學生的實驗熱情。通過演示實驗、觀察實驗來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通過分組實驗培養他們的小組合作與交流能力,并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過程、方法又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家庭實驗的開展,讓他們將所學用于生活,能夠學以致用,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實驗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促進其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四、鼓勵質疑,挖掘學生探究潛力
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這類疑問的解決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和新知識結構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質疑是學生積極探索的內部動力,是學生認知水平的體現。所以,課堂上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多點思考問題的時間,鼓勵大家要大膽質疑。每個人對學習內容都有不同的體驗和獨立思考后的不同見解,“我認為”“我可以這樣”“我還可以這樣”……與他人不同的即是創新的“閃光點”。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傻問題,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