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蘋
摘 要:語文學科是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基礎性學科,而初中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過渡時期,只有在這一時期充分調動和激活學生的認知興致,才能夠讓學生從內心深入接受和喜愛語文知識,從而更加主動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建構。因此,在向學生教授初中語文知識時,教師應當從創建情境、豐富活動,以及激勵評價等方面出發,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認知興致,調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的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習興趣;情境;活動
興趣是個人產生行為的動力和源泉。具體到學習方面則是學生進行知識主動探索的指引,是學生完成知識建構的內在動力,因此,在開展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進行興趣的調動,讓學生在高漲的情緒中,達到良好的認知狀態,勇于克服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在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中,更加主動地進行知識的探求。
一、創建情境,調動認知興致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初中生很難將注意力較長時間地放在課堂上,由此影響了學生進行語文知識建構的效果。而情境的還原和創建,能夠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和生動,從而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注重使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情境的生成,將課本當中抽象的文本信息,轉化為圖像、視頻等直觀的內容,從而讓知識變得更加鮮活,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認知興致。
例如,在教授《中國石拱橋》時,教師就可以圍繞文章中介紹的石拱橋的特點,使用多媒體技術,重塑文本中的語言,形成直觀情境,以便提升學生的認知實效。在課堂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內容進行閱讀,讓學生對本節課中所描述的石拱橋的特點,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隨后,教師向學生展示事先準備好的影片,采用視頻的形式,為學生直觀展示石拱橋,使得學生在直觀化的情境中,能夠增強感官上的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述的特點,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認知的實效,同時能夠在生動的情境中,點燃認知的興致,從而維持學習的注意力。
顯而易見,在向學生教授語文知識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教育資源為媒介,促進課堂中直觀情境的搭建,使得學生在將注意力放在課堂時,提升認知的興致。
二、豐富活動,培養認知興致
通過教學實踐的觀察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參與活動中萌生的,所以,課堂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成為教師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不二之選。為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改變傳統形式下,單向、線性講解知識的形式,打破課堂中封閉結構,嘗試基于學生的興趣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活動的安排,將語文知識趣味性地展示在課堂中,在增強學生學習動機中,活躍課堂的教育氛圍,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認知興致的目的。
例如,在《回憶我的母親》中,為了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強化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參與性,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建角色扮演的課堂活動,使得學生在親歷文章情節中,提升認知的積極性。在課堂中,教師先組織學生完成對文本的初步閱讀,并根據學生的興趣偏好,為學生進行人物角色的分配,奠定角色扮演活動開展的基礎。隨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的活動,使得學生在演繹作者與母親相處日常中,提升對《回憶我的母親》這篇文章中情感的理解效果。
不難看出,在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角色扮演等活動形式,能夠增添課堂的趣味性,使得學生在強化自身參與性中,提升認知語文知識的實效。
三、激勵評價,增強認知興致
教育評價是語文課程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會指出學生的認知狀態,以及學生的不足,讓學生可以結合教師的指點,改正自身的問題,以便為之后更有效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但是,在開展評價活動時,初中語文教師也應當認識到激勵性評價的重要性,主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采用激勵性的言語,讓學生保持強烈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繼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教學后,教師就可以采用激勵性的評價,增強學生的認知動力。在課堂中,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正確答案給予肯定的回復,并且采用點頭、微笑等肢體語言,向學生表達教師的贊同,讓學生肯定自身學習本節課的效果,建立學習的信心。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互評的活動,發揮班級中集體的優勢,讓學生在相互贊賞中,獲得激勵性的評價,生成繼續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在開展語文學科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興趣的培養,不僅是高效教學的基礎,同時也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思想覺悟,認識到興趣培養的重要價值,從而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主動打造趣味化、多元化的教學結構,讓學生從要我學的認知狀態轉移到我要學的認知狀態,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實效。
參考文獻:
[1]宋楊.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82.
[2]李季.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J].江西教育,2017(3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