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安旦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眼科手術后俯臥位患者的心理特點以及護理策略。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接受眼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分組方式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2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心理特點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對比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睡眠質量評分以及復發率和滿意度情況。結果:觀察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和對照組患者相比明顯降低,兩組患者數據差異對比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現2例復發,復發率為4.76%,對照組出現7例復發,復發率為16.66%,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對比有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率為100%,對照組滿意率為84.2%,兩組患者數據差異對比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眼科手術俯臥位患者心理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最大限度消除患者術后出現的各種負性心理,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有利于降低復發率,患者滿意度高,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眼科手術;俯臥位;心理特點;護理策略
眼睛是人類身體不可缺少的組成,更是人類觀察世界和開展情感交流的主要途徑,因而接受眼科手術的患者普遍存有較大的心理壓力,擔心術后恢復情況。此時需要護理人員針對患者心理特點開展相關護理策略,從而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治療效果。對此,本文則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部分接受眼科手術俯臥位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心理特點實施策略,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接受眼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分組方式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42例),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19~75歲,平均年齡(47.8±3.4)歲,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48.2±2.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數據對比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患者在術后俯臥在床,可運用毛巾、衣物、枕頭、棉圈、馬蹄形俯臥枕放置于前額和胸肩等部位。
給予觀察組患者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心理特點采取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宣教行為干預;眼科手術患者在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以保持治療效果。然而患者長期俯臥在床上容易影響生理和心理,長期以往必然會出現負面情緒。護理人員對于上述情況應耐心地為患者講解保持俯臥位狀態重要性、目的、方法、必要性,促使患者正確認識這個姿勢并給予有效配合,從而更好地配合后續治療和護理措施。在指導患者正確俯臥時應結合其實際情況,一般多運用氣圈和蝶形俯臥枕,后者可以較好地保護患者頸部和面部,便于患者自主呼吸,占用面積也較小,使患者良好休息。或在患者胸膛上放置相應的軟枕,增強患者舒適度。如果患者保持俯臥狀態時需應用氣圈并將其放置在床頭,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指導其將額頭以及下頜部位放置在氣圈上,使眼部和口鼻處于懸空狀態。再指導患者運用雙前臂抱住氣圈,如果患者處于俯坐臥姿態可將其把氣圈放在病床旁,再將患者頭部放置于俯臥床邊氣圈上,明確告知患者,處于俯臥位狀態時可以適當活動肢體,避免長時間處于一個姿勢而壓迫肢體造成麻木。②心理干預;患者入院接受治療之前需要協助醫師了解患者具體病情、健康情況、喜好以及過敏史。配合主治醫師和患者溝通交流,以積極耐心的態度回答患者以及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必要時可以運用肢體語言,拉近和患者之間的距離,使患者感受到來自醫護人員的關懷和溫暖,緩解因來到陌生地方和對疾病預后等產生的焦慮、抑郁以及急躁等不良心理情緒。③健康知識宣教;醫護人員應讓患者和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和治療方法、目的等形成正確認識,當患者了解發病原因和臨床癥狀以及治療方法后才能消除在手術之間可能出現的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積極鼓勵患者相互溝通交流,分享治療經驗,使患者以輕松且舒適的心態接受治療,告知患者運用正確方法表達自身情緒,鼓勵家屬都和患者溝通交流,提高患者治療信心。
1.3統計學分析
本文研究運用SPSS18.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運用%表示,x?檢驗,計量資料則運用平均數標準差(x ?±S)進行表示,t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統計學有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和對照組患者相比明顯降低,兩組患者數據差異對比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兩組患者復發率和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出現2例復發,復發率為4.76%,對照組出現7例復發,復發率為16.66%,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對比有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率為100%,對照組滿意率為84.2%,兩組患者數據差異對比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眼睛部分結構精細,是人體中較為敏感的器官。如果眼部受到的輕微的傷害,就可能導致失明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通常接受眼科手術患者,在手術結束之后都要保持一段時間的俯臥位,使患者產生一定地不適感,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通過各個途徑對患者的內心情緒進行干預,并對患者出現的一系列異常的心理狀態進行緩解,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眼科手術俯臥位患者心理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最大限度消除患者術后出現的各種負性心理,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有利于降低復發率,患者滿意度高,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游玲,黃雪蓮,許婷婷.眼科手術后俯臥位患者的心理特點與護理策略[J].微創醫學,2016,11(4):649-650.
[2]黃秀娜.眼科術后俯臥位患者非術眼眼壓升高的護理探討[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8):116-116.
[3]陳丹丹.眼科手術后俯臥位患者的心理特點與護理策略[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32):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