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偉
【摘 要】“大數據”概念自推出以來在各行業被廣泛應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前景。本文旨在分析國內外醫療衛生行業中大數據的運用現狀,尤其聚焦上海地域情況,探討大數據在國內醫療衛生行業及更多領域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大數據;國內外;醫療;衛生行業
【中圖分類號】R-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210-01
2008年《Nature》推出專刊“Big Data”,2011年《Science》也推出數據處理的專刊“Dealing with data”,標志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同時,醫療衛生領域也開始應用大數據技術,包括在藥物研發中使用基因數據,臨床實驗數據的共享,電子病歷系統(EMRs) 的廣泛使用以及醫療保險、患者登記和社會媒體中的數據使用等。
1 大數據在國外醫療衛生行業運用現狀概述
大數據在國外醫療衛生行業運用已有相當成熟實例,以下概述幾例成熟案例,涵蓋美國、以色列、丹麥、韓國等國家及地區。
1.1 美國Compass Medical隸屬于Steward醫療保健系統旗下,Steward醫療保健系統是以社區為基礎的護理機構和社區醫院網絡,員工總數超過17000人,每年為馬薩諸塞州診治超過100萬名患者。得益于Steward醫療保健系統龐大的規模,Compass Medical的病人們可以享受許多先進社區醫院的高質量醫療服務。在2016年夏天,Compass Medical在其許多臨床機構啟動了慢性病護理管理計劃,使很多罹患兩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參與進該次計劃。在其電子健康記錄和大數據平臺的助力之下,Compass Medical實現了護士許多工作流程的自動化,實際就是利用大數據獲得的進步增強了與患者之間的遠程交互。
1.2 以色列不設置中央存儲庫,信息存儲在各健康維護組織、醫療機構本地站點服務器,由衛生部投資建設國家健康信息交換平臺,各醫療機構將有關數據推送至前置端并接入該平臺,形成健康信息交換網絡,通過較少經費投入,實現整個醫療保健系統的診療數據共享使用。數據更新由初級保健醫師和專科醫生每天負責更新電子健康記錄信息,形成每日數據“ 膠囊”,推送到健康信息交換網絡,保證每位居民都有長期的、連續性的個人健康記錄。[1]
1.3 丹麥MedCom項目于1994年啟動,同時成立了MedCom項目協調組織。MedCom項目目前大力推進的電子健康記錄項目于2003年發起,目的是使醫生能獲取病人在全國各醫院電子病歷信息, 包括疾病診斷、病程記錄和出院小結等,2011年該系統包含了丹麥85%人口的健康記錄。公立醫院的醫生通過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可直接查看電子健康記錄,全科醫生和民眾則通過國家健康網站訪問。[2]
同時,丹麥的政府準許研究者獲取1970 年到現在患者的匿名數據(包括健康指標和住院數據),這與MedCom項目的建設密不可分。
1.4 韓國生物醫學中心計劃運行國家DNA 管理系統,將DNA 和患者醫療數據結合,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診斷和治療。實現方式即運用大數據的分析能力將系統生物學數據( 如基因、蛋白質、生物小分子的相關數據) 和電子健康病歷數據結合,使基因測序、個性化藥物及個人健康管理等個性化醫療變成臨床實踐。
2 大數據在國內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現狀概述
國內健康大數據產業起步較晚,相關技術及產業發展較歐美發達國家薄弱,下文僅做部分概述。(上海地區下章節另行詳述)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健康醫療大數據列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進一步規范和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融合共享與開放應用。
目前全國有71%的省啟動了省級衛生信息化平臺建設,上海、北京、湖南、四川、湖北、江蘇、浙江、福建、重慶、內蒙古、遼寧初步完成了基礎平臺的建設。2015年,國家衛計委啟動了10省互聯互通項目,目前已經接入了上海、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福建、重慶、內蒙古、遼寧、北京10個省級平臺。[3]
3 大數據在上海地區醫療衛生行業運用現狀
上海從2003年開始逐步規劃區域衛生信息化的目標和步驟,經十五年的建設,建成1個市級數據中心,17個區中心+醫聯數據中心+全市公共衛生數據中心。目前上海市級數據中心可以實現與所有500家公立醫院的數據共享, 每天約有1600萬條數據存儲在核心數據庫中。在運行一年多的時間后,累積數據達43億,每天還在遞增,數據量非常巨大。因此上海市衛康委使用云計算技術解決存儲計算壓力,目前用40臺虛擬機作為主要的分布式存儲和分布式計算的節點,利用Hadoop核心技術完善整個數據的調閱問題。整個投入約百萬級, 經過上海市的軟件測評中心測評顯示,在I/O層面,能夠實現并發下一秒內全部響應。另外,上海市特有的“智能提示系統”已實現對全市12萬臺醫生工作站三大重復檢驗的提示功能,這表明一方面整體業務已經向云計算遷移,另一方面通過數據中心綜合利用,逐漸實現有序醫療。整體而言,云計算的實施要有三個步驟:充分的論證和規劃,明確目標及現實存在的需求。而上海市區域衛生信息化的發展則證明了這三步的重要性。[4]
4 健康大數據產業發展前景
醫療衛生信息化平臺是健康大數據的主要來源。利用醫療衛生信息化平臺對臨床數據進行搜集和共享,是健康大數據價值得以開發利用的基礎,但也僅是初級階段。而當新型的存儲管理、計算挖掘等信息技術投入使用后,海量異構數據的分析處理成為可能,健康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即將進入新階段。
首先根據健康大數據“連接”屬性,將信息資源高效整合和連接,將降低醫療和科研資源的浪費,提高效率。其次,根據健康大數據“智能”屬性,利用整個生物醫藥環節產生的大數據,結合智能算法,基于數據為醫生和科研人員的決策提供新的可靠支撐。最后,根據健康大數據的“體驗”屬性,在醫療和科研中,改善各方體驗。健康大數據的產生和應用必將改變原有的個人就醫習慣、診療手段、醫院管理、醫藥研發,重塑健康服務業業態。
參考文獻
[1]劉文先,胡建平,肖大華,王海星,以色列健康信息化情況考察報告[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8,15(2):175-178.
[2]徐彪,庹兵兵,張黎黎,沈麗寧,丹麥衛生信息化項目Medcom建設及其啟示[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5,36(4):8-12.
[3]徐志祥,王瑩,我國醫療行業大數據應用現狀及政策建議[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2017,14(6):822-825
[4]劉華,大數據平臺的落地實施—上海市衛生局大數據平臺實施案例[J].中國數字醫學,201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