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摘要:目的:觀察研究針灸治療面神經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4例面神經炎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是否給予針灸治療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32例:西醫治療)與實驗組(32例:西醫聯合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4周后顯效率(56.25%)、有效率(37.50%)、總有效率(93.75%)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O5。結論:對于面神經炎患者在西醫治療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針灸;西醫常規治療;面神經炎
面神經炎俗稱“歪嘴巴”、“吊線風”,西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在自身免疫反應、神經源性因素以及血管機制改變等因素的影響下致使個體面部莖乳孔內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非化膿性炎癥,西醫研究顯示面神經炎發生時患者面部神經可出現缺血性、缺氧性病理改變,且伴隨患者病情的加重,患者可出現神經變性以及脫髓鞘改變[1]。中醫近期歸屬于“面癱、“口僻范疇,本次研究研究針灸治療面神經炎的臨床療效,對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4例面神經炎患者分別給予西醫聯合針灸治療以及西醫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實驗組32例面神經炎患者中男女比例為9:7(18/14),患者年齡在21歲至49歲,中位年齡為(33.28±1.28)歲,患者病程最短為2天,病程病史最長為6天,平均病程(3.47±0.21)天。對照組32例面神經炎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7:15(17/15),患者年齡在22歲至49歲,中位年齡為(33.21±1.27)歲,患者病程最短為2天,病程病史最長為6天,平均病程(3.43±0.23)天。參與本次研究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1.2病例選擇標準
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會、患者本人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入院時面部患側均口角下垂、眼裂擴大、前額皺紋消失,無法完成皺額、閉眼、鼓腮、吹口哨等動作,符合面神經炎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合并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肝腎功能衰竭患者。(2)排除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3)排除合并全身造血系統疾病以及全身性皮膚病患者。(4)排除不耐受本次用藥以及針灸治療的患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患者均給予醋酸潑尼松片(生產廠家:西安漢豐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61023348)、維生素B1(生產廠家:天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352)、維生素B12(生產廠家:太極集團四川太極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3499)治療,醋酸潑尼松片患者每日給藥3次,每次口服1Omg。100mg維生素B1注射液與500ug維生素B12注射液肌內注射,每日給藥1次,連續治療4周。
1.3.2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骨度量法選取患者迎香穴、四白穴,風池穴,頰車穴,地倉穴及合谷穴等針灸穴位,患者取患側臥位囑患者閉眼,選穴后使用無菌棉簽對相應穴位消毒,按照穴位進針要求施針,每次針灸半小時,每隔10分鐘行針一次,以患者相應穴位感到酸、脹、麻為得氣,每天針灸治療1次,10天為一個療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囑患者避風且使用溫水清潔面部,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1.4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持續治療1個月后觀察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本次研究參考《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中記錄的面神經炎臨床診斷標準,顯效:患者治療后癥狀及體征消失,患者面部肌群靜態、動態均雙側對稱。有效:患者治療后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患者面部肌群靜態、動態均雙側基本對稱。無效:患者治療后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患者面部肌群靜態雙側對稱,動態則不對稱。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
1.5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整理,兩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臨床治療效果其相關計數資料(%)百分數表示用X2驗證;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臨床治療效果,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共有30例患者治療后病情好轉,對照組共有24例患者病情好轉,實驗組病情好轉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
3討論
面神經炎發生機制尚不明確,近些年西醫研究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患者面部神經自發性病理改變有關,若個體面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受外力打擊、寒冷刺激,可致使其發生水腫、缺血缺氧,從而影響面部神經功能[2]。除此之外,相關研究提出本病的發生與非特異性感染有關。面神經炎患者面肌活動可出現明顯改變,患者單側或雙側前額皺紋變淺甚至消失,口眼歪斜等,近些年我國相關衛生部門調查顯示本病多見于青壯年,且患者顏面改變可對患者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3]。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患者素體肝腎虧損,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同源,可相互轉化,腎為后天之本,腎精化生的腎氣為人體正氣之本,患者肝腎虧虛,正氣不足,脈絡空虛易受外邪。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陽明,少陽脈絡,以致經脈氣血運行受阻,經氣阻滯,經筋失養,筋肌縱緩不收而發病。對患者顏面穴位進行針灸刺激,可促進患者顏面經脈氣血的運行,面部神經組織水腫吸收[4]。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實驗組患者治療單位時間內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面神經炎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小寧.針灸治療面神經炎的護理措施[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21):240-241.
[2]徐恒書,萬小利.針灸治療面神經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2):8350.
[3]彭梅珍,冷情英.針灸治療面神經炎的護理體會[J].醫學信息,2015,28(47):135.
[4]韓小芳.探究面神經炎患者早期應用阿昔洛韋聯合針灸治療的臨床影響[J].醫藥前沿,2016,6(1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