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山
一、關于學校、家庭 、社會“三位一體”教育合作背景與現狀
1.家庭是以婚姻、血緣或收養關系為基礎的一種社會生活組織形式
家庭環境是在家庭這一社會生活組織形式中,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所形成的對人的存在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種氣氛和各種家庭條件的總和,包括經濟條件、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等因素。
根據國內專家學者對家庭環境分類的描述,普遍將其劃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類。硬環境包括家庭結構、父母年齡、文化程度和職業、經濟狀況等等;軟環境中又有顯性因素和隱性因素之分,比如父母有目的有意識的言傳身教、榜樣示范等就屬于顯性因素;而蘊含于家庭文化、親子關系、家庭互動中的教育影響則屬于隱性因素。在家庭環境中,軟環境因素起決定性作用,而硬環境因素也會反作用于軟環境因素。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在世界范圍內,家庭環境普遍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深化,家庭生育觀念的變化,使現代家庭環境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結構簡單化、夫妻權益均等化、家庭教育知識化、家庭消費精神化、家庭勞務社會化等等。
2. 人們在從咿呀學語的孩童成長為社會化個體的過程中,教育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教育系統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三個子系統構成,它們分別居于不同的位置,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彼此之間應是相互獨立卻又聯系緊密。三個子系統的教育目標取向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基本一致的,教育內容是互補的、互為依托的,在教育的方法和途徑上也是殊途同歸的,體現了教育過程的全方位、無縫隙、無遺漏。只有使三者協調一致、取長補短,形成疊加效應,方能取得最佳的整體教育效果。
二、學校、家庭 、社會在“三位一體”教育中的作用
1.家庭的角度分析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家庭的未來,家庭教育是基礎。對于教育系統而言,家庭教育則是最基本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和起點,是教育之源。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進程的關鍵,適時的早期家庭教育對于人的成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具有親和性、即時性、恒常性特點,這決定了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優勢。
2.學校角度分析
學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陣地、主講堂。在三種教育形式中,學校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從人的成長歷程看,個體成長的黃金時期主要是在各類學校度過的,因此學校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
3.社會的角度分析
社會教育是平臺和依托。社會就是一個大“課堂”。個體只有走向社會,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接觸各種類型的人和事物,不斷學習與成長,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在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中,社會教育所扮演的是“平臺”和 “依托”角色。
總之,只有立足于社會、學校、家庭的本位,著眼于教育的現實,融入本地區所有教育潛能,真正的以學校教育為依托,改善家庭與學校合作的平臺,使家校合作成為孩子習慣養成與能力培養的基石,從而使現代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并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可能。
三、學校、家庭 、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的相互關系
1.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合作
一是教育功能的結合。二是教育資源的結合。三是教育內容的結合。
2.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作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作是家庭與學校以促進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由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雙向活動。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合作是一項多贏的策略。
3.“三位一體”育人模式研究
“三位一體”育人模式所涉及的教育主體同時涵蓋了學校、家庭與社會三者。根據其間角色地位的不同,各自的功能如下:
1)學校為本的教育模式
2)家庭為本的教育模式
家庭為本的教育模式的特點在于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在確保家庭教育成效的同時,積極配合和參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開展。
3)社會為本的教育模式
社會為本的教育模式的特點在于主要依托社會平臺和社會資源開展教育。主要包括:建立社區教育組織網絡,組織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動。多渠道、多層面的發掘社區內的各類人力資源,動員、整合這些資源,建立較為完善的社區未成年人教育隊伍體系。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這一鏈條上的三個重要環節,缺一不可。三者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會促使未成年人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學校、家庭 、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近三十年,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子女數量銳減,以一對夫妻與子女同居的核心家庭激增。據國家統計局調查,近二十年核心家庭已占家庭總數的75%以上,整個家庭注意力能集中于一個子女,父母能充分重視子女的身心發展,有足夠的精力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教育子女,能集中財力、物力培養子女的創造力、挖掘其潛力,使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健康成長。
社會需發展,發展需人才,人才的產生則需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擔當和有機結合。對于青少年一代的培養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庭的職責和社會的付出,缺少任何一個方面而發展起來的個體都有其殘缺的一面。這一面小則使其自身歪曲發展,影響個人成長,重則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危機社會;大則人格喪失,國民素質下降,國家發展受挫甚至于倒退。通過此課題的研究,我們明確了社會、學校、家庭的各方責任,使其有機結合,為青年一代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總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既是互相獨立的教育領域,同時也是教育系統中密切關聯的子系統,三者的不協調是制約當前初中生教育成效的關鍵所在。受到包容理論與共同責任理論、教育生態系統理論、多元智力理論與全景教育理論等影響,積極推動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合作實踐,對我國未成年人教育具有啟示。為進一步提高初中生教育成效,需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以及社會教育的平臺和依托作用,廣泛開展各種教育合作實踐、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密切配合的立體化“三位一體”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