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悅 韓晉仙
摘 ?要:本文通過對2006年至2017年山西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變化進行分析發現: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雖逐年提高,但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也逐年擴大,說明山西省城鄉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長期以往將嚴重影響著山西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山西今后需要進一步改善農村經濟結構,引進人才建設新農村,因地制宜探索農村經濟發展道路,不斷提高農村收入,才能不斷縮小山西城鄉居民收入差異,推動山西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山西省;居民收入;區域差異;影響因素
收入是衡量城鄉經濟發展差異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城鄉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城鄉之間居民收入的巨大差異必然制約社會整體的協調發展[1]。目前,山西省城鎮和農村在收入水平上呈現一定的差異,但農村的收入水平遠低于城鎮,山西省城鄉間發展不平衡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以對山西省近10年來城鎮和農村的人均收入水平為指標,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方法,對山西省的城鄉收入差異的表現以原因進行了探討,并結合我國新農村發展的戰略要求提出了具體有效的縮小城鄉收入差異的建議措施。這對于山西省普遍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從而維持社會穩定,有著不可忽視的現實意義。
1 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分析
1.1 城鄉收入水平持續上升
自“十一五”規劃起,山西省的經濟發展一直維持著持續走高的趨勢,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不斷攀升,2006年-2017年山西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2.9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了約3.4倍。
1.2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
2006年-2017年,山西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大幅度提升的同時,城鄉收入差距卻呈不斷擴大的趨勢,2006年城鄉收入差值為6846.8元,到2017年城鄉收入差值擴大到18334.0元。不斷擴大城鄉收入差異會嚴重制約山西省城鄉經濟之間的協調共進,不利于全省經濟協調發展。
1.3 城鄉居民收入結構不同
由于統計口徑的變化,本文分析城鄉居民收入結構時采用的數據為2017年。2017年山西城鄉居民收入結構不盡相同,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的來源結構中工資性的收入占比最高,財產性收入的占比最低,但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比農村居民高出10.58%,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比農村居民高出6%。同時,城鄉居民在經營性收入和財政性收入的占比相差很大,2017年山西省城鎮居民經營性收入占比為8.39%,而農村居民經營性收入占比為26.19%;城鎮居民財政性收入占比為7.52%,而農村居民財政性收入占比僅僅只有1.52%。
1.4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地理區域差異
對2006年以及2017年山西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11個地市級別進行分類,在2006年,城鄉收入差距在5000-7000元范圍左右,而到了2017年,城鄉收入差距增長到了15000-19000元范圍左右,全省城鄉收入差異呈擴大趨勢。將11個地級市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行階梯分類標識,發現不同地市之間的城鄉收入差距的大小存在差異。2006年山西省城鄉收入差距從空間看從北到南逐漸減小,北部地區大同市城鄉收入差距最為明顯,南部及東部地區城鄉收入差異較小。2017年山西省地區之間城鄉收入差距北部地區的城鄉收入差值仍為最大,晉東南地區次之,排名靠后的是中部地區太原市和陽泉市。至今為止,山西省的北部地區仍為城鄉收入差異最大的地區,而城鄉收入差距較小的城市則主要聚集在山西省的偏南部。
2 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的原因
2.1 城鄉主要收入來源占比不同
眾所周知,糧食買賣是農村居民的主要經營活動,其收成好壞會受天氣因素、耕地被占用或者被棄耕不再產糧等因素的影響,而城鎮居民大部分供職于事業單位或企業,他們的收入也主要來源于有統一規定的較高的工資薪金;其次,城鎮居民普遍都會進行個體投資活動并且人均擁有多套住房,所以在財產性收入方面城鎮居民遠高于農村居民。以2017年為例,城鎮居民的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了17831元,而農村居民的工資收入只有5462元,農村工資性收入不足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的三分之一;其次,城鎮居民財政性收入更高達農村居民收入的十三倍。
2.2 城鄉區域政策差異明顯
在城鎮中,企業為了提高盈利能力,政府為了推動城市發展,往往會出臺諸多政策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中最主要的是政策就是提升薪資待遇。但是在農村,居民從事的經營活動,只能獲得基本生活需求,并沒有可以在基本保障政策之上實施的有效的激勵政策。
其次,城鎮消費品的定價普遍高于農村的定價水平,除去銷售商品的數量因素外,農村銷售商品的獲利程度從價格上就達不到在城鎮銷售商品的獲利水平,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龐大的人口數量基數,可想而知在城鎮營業收入必然遠高于在農村的營業收入。
2.3 城鄉產品價格“剪刀差”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山西目前還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且城鎮主要以第二和第三產業為主,農村以第一產業為主。也就是說城鎮主要提供的是加工性產品,而農村主要提供的是基礎性產品,長期以來,基礎性產品的價格低于加工性產品的價格,直接導致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利益分配的不平等,農村收入低于城鎮收入。
2.4 城鄉人力資本的差異
在城鎮優質資源的吸引下,高等學校畢業生等優秀人才大都爭先選擇涌入城鎮就業,不將農村作為發展備選項,所以城鎮經濟體中吸收了很多高素質人才,一定程度上他們推進了整個城鎮的經濟發展,其收入也必然逐步增加。然而,農村產業中的工作者多為未接受職業教育的農民,其勞作依據基本依賴于祖輩諺語與經驗,阻礙了他們發展農村經濟的可能,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也遲遲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雖然,有一部分高校人才都會選擇服務于鄉村,但終究量小力微,農村的經濟發展仍需多方面的再接再厲。
3 縮小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的建議
3.1 加大政府對農村經濟的扶持
依托“鄉村振興戰略”,依靠政府職能,加強對農村產業建設的資金投入,搭建并完善農村產業的種植-播種-施肥-收割-銷售等完整的服務體系,資金短缺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必須加大財政支持力度[2]。為此,山西省政府可以將省內南部地區耕地為試點區域,對這些產糧大區的農戶進行規模化生產和自動化生產深入教育,讓農戶更加深入了解如何能使農業生產與銷售融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大環境中。針對特色農產品例如蘋果、玉米、花椒、麥子、高粱、大豆、谷子等主要農作物,山西政府可以將土地進行專業評估,因地制宜將晉東南地區作為農作物糧食的產出重點地區,西南地區作為優質蘋果和適宜糧食的重點種植地區,以忻州、呂梁等地區作為高粱的重點種植區,加強這些地區農作物種植和土地規劃的資金精準投入。
3.2 著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國范圍內普遍進行,但是在山西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覆蓋范圍窄、涉及領域少等問題,山西省應該對農村的預算支出要大大增加,特別是對農村公路建設、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教育等的投入要適當增加[3]。為了使山西農村的基礎設施做到涵蓋教育、交通、環境、文體等多個方面,政府首先應注重偏關、寧武縣以及呂梁山區連片深度貧困縣區等貧困縣區的交通道路建設以方便城市農村交流互通;要建設環保基礎設施,政府應在傍山的行政村周圍依實際情況建立小型垃圾處理廠,取代村落居民填山,填溝壑等垃圾處理方式。山西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特別針對各個貧困縣要做到每個村莊都要覆蓋,規劃方圓范圍內都要建設完整的基礎設施。
3.3 引進人才建設新農村
農村的革新建設不僅需要資金支持,還需要大量的創新型的穩健人才,幫助完善農村產業升級。山西省農村要引進人才必須建立完善的工資福利待遇政策保障,并且農村的工資水平,和醫療保障、居住保障水平要有很明顯的提高,并且略高于或者與其他發展較好的省份農村收入水平持平,要將外出求學的農村學子招回家鄉,支持山西省新農村和貧困縣的建設。
3.4 加強農村教育投入
加大農村教育與培訓支持力度,一方面提高農民工的素質與工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