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文
【摘 ?要】 高中散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整個閱讀實踐過程中以學生思考領悟為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實踐中歸納總結一些有效的閱讀方法及閱讀規律,再讓學生運用這些閱讀方法及閱讀規律,這樣學生就掌握了閱讀的主動權。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散文閱讀鑒賞 ?備考
第一,讀懂文本。
在閱讀中要遵循“一遍讀大意,二遍讀結構,三遍讀字句”的原則。在初讀時,力求快速而有效地找準文意、文題、作者、文末的注釋與寫作時間開頭結尾等等,由這些綜合信息就可大致得知文章談的是什么,初步掌握了全文意思。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組織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結構就是它的思路的具體展現。同時文本中的人、事、物、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他們都應該緊緊圍繞“神”來組織的。要做到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其實獨立成段的句子、連問句、過渡句及線索句、抒情句和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句子中。同時還要分清段落之間的關系;并列、對比、層進、為下文做鋪墊、為上文做例證、承上啟下、前后呼應、總起下文、總結上文等。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做題前,一定要注重讀。讀第三遍時,就要根據題目要求,有的放矢,一個字一個字認真的去讀,讀出字句行間所蘊藏的內容及情感。
第二,審清題意。
散文閱讀,主要考查文章結構、寫作目的(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寫作思路、表達技巧(或表現手法)、句子的理解等考點,特別是對段的結構的考查,更是每年試題的重點,題目中顯示著命題意圖,在審題時要一字不漏,研究明確的要求及潛在的要求,直接關系到答題的方向。還要看清題目中有幾個問題,如果題目中有兩個和兩個以上的問題,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問題或將兩個問題合二為一作答。題目上提出問題,不僅僅限定了答題的范圍、角度、形式等,同時還會有字數限制,如有要求,一定按照字數要求作答。最好能做到不比限定的字數少得太多,避免遺漏要點。如果沒有字數限制,也應該盡量多答,閱卷時是根據答案要點給分,多出的要點是不扣分的。試題的分值是往往提示了答案時所分的要點。高考閱卷是根據采分點給分,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點多數是1個、2個或4個,一般不可能是3個。
第三,掌握技巧,規范答題。
1. 把握結構思路安排和作用題。具體包括:文章開頭、結尾、中間語段在全文中的作用題,標題寓意、作用題,結構、思路特點題,順序、線索題。做這類題,應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如下:
開頭段:開門見山,點出主題;統攝全篇,領起下文;引出下文,為下文做鋪墊;渲染氣氛,奠定基調;設置懸念,埋下伏筆;與文章題目的聯系。
結尾段:呼應前文,卒章顯志,深化并升華主題;耐人尋味,余音繞梁,讓人難忘;與文章題目的聯系。
中間段落:承上啟下(過渡),與文章題目的聯系。
線索:事物為明線,情感為暗線。行文線索的貫穿,形散神聚,使得脈絡清晰,結構緊湊。
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結構層次:總分式,并列式,層層深入式,對比式等。
審完題目,從內容情感、結構形式、手法效果三個方面考慮,結合儲備的效果知識規范答題。
2. 理解句子含義題
詞語、句子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對它們的理解要以整體把握為指導,答題時要注意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結合語句在文中的地位、作用,結合文章的主旨,分析文句的表層含義(字面含義)和深層含義(句內含義,臨時意義),同時需要我們發揮想象和聯想,沿著作者的心靈軌跡,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知識積累,進入作者為我們創造的可供品評的自由天地,與作者共鳴,分析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觀點態度、文中人物的性格,從而感受語言所透出的獨特的韻味,讀出言外之意,體會其“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語言效果。同時結合語境進行概括整合,要做到:還原修辭句的本義;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轉化深奧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雙關意。
3. 理解物象的特點及作用題
文章中的物象,是典型環境下的具體群體或個體,甚至一種意象、一種精神象征,散文還著力描繪某種生活圖景,都是傾注了作者的思想與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事物或形象,都是作者抒懷言志的依據和憑借。鑒賞時主要分析物象的特征、典型的意義或社會意義、刻畫描寫的手法和表現作用,從內容、結構兩個方面著手。文學形象是在互相聯系的生活畫面中刻畫而成的,所以要立足現實,聯系時代,依據整個作品來鑒賞,切忌無中生有或隨意拔高。同時需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進行深層的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
4. 感悟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及主旨的探究題
注意進行多元解讀,關注作者是托物言志,還是狀物抒懷;注意感情的復雜性;注意對整個作品文化內涵的開掘;注意對社會背景及歷史背景的領悟。
概述文章內容,如主要描寫對象,景物、事件、觀點,可適當引用原文或對原文進行概括提煉。體會文本所包含的比較直白、直露的感情,或頌揚、崇敬、喜愛、同情、渴望,或厭惡、不滿,等等,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出來。揭示文章深層的內涵,把隱含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愿望、建議、思考,等等,外化出來。
5. 鑒賞技巧及作用題
鑒賞寫作技巧這類的考題主要考查對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理解。在鑒賞文學作品時應該采用鑒賞術語,即所謂“點睛”之詞。缺乏術語,缺乏“點睛”之詞,即使有對相關語段的分析解讀,也會如群龍無首一般,不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鑒賞也不可能得全分或不得分。因此,我們應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如下:
表現手法:烘托渲染、象征、對比襯托、白描手法、抑揚結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夸張、借代、排比、反復、設問、反問等。
答題時,一般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考慮,側重內容的一般是證明觀點,或者增強表達效果;側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表現方法。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具體,不要籠統的貼標簽。
參考文獻
[1] 張風.高中語文散文閱讀審美體驗教學分析[J].考試周刊,2016(15):16.
[2] 祁琳.散文審美性閱讀教學探討[J].語文知識,2016(9):68-69.